近日,一則哈爾濱銀行新增對公匯入匯款等業務費用的消息引發關注。《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甘肅農信社、溫州民商銀行等多家機構此前也曾發布公告,增加或新增市場調節價部分業務費用。
受訪專家指出,中小銀行不應過度強調中間業務收入,而應深耕本地市場、加強業務創新,抓住客戶比抓住業務更加重要。銀行在增設收費項目時,也應當尊重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履行好告知義務。
中小銀行新增收費項目
近年來,減費讓利已成為銀行業的一大趨勢。此前大行帶頭推行“鈔匯同價”,也為消費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好。《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近日,有不少中小銀行增收了中間業務費用。
據哈爾濱銀行2月10日發布的公告,為進一步提高對俄與跨境客戶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對俄與跨境金融服務質效,該行擬對市場調節價中對公匯出匯款及跨境網上銀行業務收費標準進行調整,并新增對公匯入匯款及跨境網銀匯入匯款收費標準。
公告信息顯示,此次費用標準調整后,該行對公客戶匯出匯款(含匯往境內、境外)的收費比例將提升,由匯出匯款金額的千分之一提高至千分之三,最低收費標準也由50元提高至200元。此外,新增對公客戶匯入匯款手續費,收費標準與匯出匯款相同。新收費標準自2025年5月12日起正式實施。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哈爾濱銀行通知中涉及調整的收費項目均屬于市場調節價部分的業務。去年以來,也有多家地方中小銀行提高或新增中間業務的收費標準。
1月16日,甘肅民樂農村商業銀行發布一則《甘肅農信關于新增及調整部分金融服務收費項目的公示》,新增單位結算賬戶開戶費、上門服務費、個人客戶回單補制費等15項收費標準,并調增借記卡工本費、借記卡跨行同城ATM取現等五項業務價格。
溫州民商銀行此前也公告稱,自2025年1月1日起新增個性化服務、投融資顧問、兼并收購顧問等多項服務費用。
“伴隨著市場利率下行趨勢,中小銀行的凈息差壓力增大。在此背景之下,中小銀行增設中間業務收費項目,能夠緩解營收壓力,在營收領域實現‘多條腿走路’,從而更好地打造市場競爭力。”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在接受采訪中表示。
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教授李楠看來,部分中小銀行增加多種中間業務收費,也與其經營業績不佳、經營風險較大,需要高利潤來改善形象而過度強調利潤有關。
積極探索多元化收入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平均凈息差水平為1.53%,依舊處于歷史低點。面臨息差收窄的壓力,銀行紛紛尋求轉型,不少機構將目光投向了中間業務收入。
“中間業務收入占比高,并不能說明銀行經營出色。”李楠直言,“西方商業銀行追求更高的中間業務占比,主因是西方市場環境中利差太小,于是將經營重心轉到投行業務上。國內銀行業的存貸利差則一直具有非常穩定的盈利空間,銀行在收取手續費和開展投行業務方面受限也較多,過度強調中間業務收入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在受訪專家看來,中小銀行提高或新增中間業務費用,是否能實際提高收入還有待觀察。
蘇筱芮指出,增設中間業務收費項目是中小銀行積極探索多元化收入的一種嘗試,但具體效果如何還需結合市場反響,如果收費與所提供的服務質量不匹配,反而可能致使客戶流失。李楠也指出,商業銀行的本份并不是賺取高額利潤,而是穩健經營、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社會大眾。對于銀行而言,抓住客戶比抓住業務更加重要。
“銀行在增設收費項目時,應當尊重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履行好告知義務。”蘇筱芮提示道,“未來,中小銀行需要根據市場客戶的具體需求,運用自身線上、線下渠道,合理嵌入相關產品及服務,通過研發、客戶體驗優化等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及水平,還可挖掘存量客戶的更多需求,與異業合作伙伴在合適的場景之下實施交叉營銷。”
凈息差壓力下,中小銀行如何提高自身競爭力?
“中小銀行應當深耕本地市場,將本地客戶的行為習慣、生產管理特征做精細的分類,再針對不同分類展開業務。”李楠建議,“在此基礎上也要進行業務創新,做只有深耕本地的銀行才能做的創新業務。此外,需要拋棄‘資本運作’思維,不可盲目在利差收窄期間追逐增長率、利潤率、中間業務收入占比等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