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好春節意味著新一年有一個好的開端,家家戶戶幸福生活、老老少少開心快樂,就是人間美景。”
春節,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凝結著中國人民的集體情感。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承弘揚包括春節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因繼承傳統而富有靈魂,因與時俱進而富有生命。透過乙巳蛇年春節——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我們感受春節的意蘊在悠遠積淀中歷久彌新。
年味更濃了
在傳承和發展中厚植春節文化內涵
除夕夜,一棒“鐵花”沖天而起,拉開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春晚的序幕。
“打花打花,越打越發”,打鐵花是流傳于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傳統年俗活動。
山西晉城,大年初一,司徒小鎮里上演了打鐵花經典劇目《千年鐵魂山西情》,展示“萬點星辰開”的浪漫景象。司徒村打鐵花匠人焦國太說:“潑鐵花、轉鐵花、搖滾鐵花……現在,老手藝又吃香了!”
中華大地幅員遼闊,孕育了千姿百態的年俗傳統。祭灶、掃塵、貼春聯、吃團圓飯、闔家守歲、鄰里拜年,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蘊含著中國人“和順和睦、以和為貴”的文化理念,承載著中國人“天人和諧、萬物共生”的美好愿景。
當舞龍舞獅翻騰躍動,當剪紙窗花映紅游子笑靨,當木版年畫點染丹青,當“福”字墨香氤氳……傳統的年味就在這些喜慶祥和的符碼中升騰。
“老祖宗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繼續攥在手里,與時俱進,讓它發揚光大。”新時代以來,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力弘揚,人們的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越來越強。久久尋覓、反復回味的年味,正是浸潤其中的文化味道。
“攥在手里”還要“與時俱進”。當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深度交融,當古老智慧與數字文明激情碰撞,春節文化在堅守中嬗變,在破壁中重塑,穿越千年的文化符號成為當代中國人集體參與的新生活,凝聚成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的新記憶。
濃濃的年味與滿滿的科技范兒相遇,民俗新姿展風華——
與“AI財神”互動、賞人形機器人玩轉京劇……北京海淀新春科技廟會給游客帶來沉浸式的新春體驗。
燈火璀璨、如夢似幻,春節假期,無人機和煙火表演點亮江蘇無錫拈花灣夜空,相關視頻“圈粉”海外,驚艷世界。
“南北互換”、舉家出游過大年,文旅融合漾春潮——
在黑龍江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北上”的游客白天賞冰、夜幕觀燈,品味“雙福臨門”“年年有魚”等春節主題冰雕的美好祝福。
過年期間,河南洛陽洛邑古城景區內華裳溢彩,身著傳統服飾的游客在隋唐大運河新潭碼頭遺址邊開啟了“穿越之旅”。
歷史風韻里融入當代風尚,文創年貨潮起來——
“雙手捏住年畫,我們‘接福’。”在廣東廣州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戶外廣場的非遺年貨大集上,佛山木版年畫傳承人劉鐘萍帶著游客體驗木版年畫制作。
“早睡早起”“脫單神器”……在劉鐘萍的創意下,Z世代的流行語出現在傳統木版年畫中,社交屬性、情緒價值、獨特風格齊拉滿。
真正的傳統從來不是固化的,而是流動的江河。春節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是一代代中國人全心參與,形成的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圖景。時代向前,年味出新,春節文化“一池春水”生機勃勃。
年味更暖了
讓千家萬戶都能過上平安喜樂的團圓年
團圓,是春節文化的重要內核,中國人心中最暖的年味。
在春節這個中華民族共同的節日,不分南北,不分老幼,人們都會想方設法與親人歡聚一堂。春運這場“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口遷徙”,詮釋著華夏兒女血脈中的溫情守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春運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件大事。”新時代以來,我國多措并舉滿足人民群眾出行需求,春運形勢發生顯著變化。
今年春節,在上海務工的劉明慧和丈夫開新能源汽車返鄉,全程行駛約600公里,中途充了兩次電。“高速一路通到縣城,沿途服務區充電樁很多,充電速度也越來越快。”劉明慧說。
平安回家、溫暖過年,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如今,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總里程已超600萬公里,高速公路服務區累計建成充電樁3.5萬個。
無論身居何處,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團圓。今年春節,“反向春運”熱度不減。
在江西萍鄉北站,王鳳蓮按照紙條上寫的車次信息,早早守在檢票通道前。今年春節,她選擇到深圳找孩子們過年。“阿姨,您可以拿著‘叫號牌’在座位上休息,等到牌子振動再來檢票。”萍鄉北站把餐廳的叫號服務引入候車室,讓老年旅客優先檢票上車。
北菜南運、南果北送,山東蔬菜端上香港居民餐桌;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溫暖光明送達千家萬戶……優供給、暢流通、保安全,裊裊升騰的人間煙火氣,釀就新時代春節的暖心味道。
萬家團圓時刻,依然有許多人在為別人的幸福而堅守崗位。各地紛紛推出細致舉措,讓大家都能溫暖過年。
“來來來,到這兒就是回了家,大家別客氣!”大年初二,四川彭州濛陽街道物流大道西段59號的“暖心之家”蔬心驛站里,工作人員王芝萍招呼貨車司機們用餐。“司機師傅們奔波保供不容易。”王芝萍介紹,這里為貨運司機群體提供住宿、洗澡、洗衣、用餐等服務。
在千百年積淀中,春節不斷維系和強化著個人與家庭、社會、國家的情感紐帶。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新時代以來,人們在溫暖過年中更能體味家的進步與國的發展。
年味更正了
以黨風政風之變引領社風民風之變
年味千萬種,清爽干凈是最本源的味道之一。清風長拂、清氣長存,映照著清正過年的文化底蘊。
然而,作為中國人最看重的傳統節日,春節卻一度成為個別黨員干部搞不正之風的“窗口期”:“拜年禮”“送紅包”,個別領導干部最終倒在了“禮尚往來”的陷阱中。
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互為表里、同根同源。2012年12月4日,黨的十八大閉幕不到3周,短短600余字的中央八項規定出爐,開啟了中國共產黨激濁揚清的作風之變。
加強作風建設如何改變中國?春節是一個重要的觀察窗口。
近年來,每年春節前,黨中央都會專門印發通知,強化正風肅紀,節日期間的黨風政風變得更加清爽。有干部坦言:“現在大家卸掉了迎來送往的重負,收獲的是內心的安寧、家庭的溫馨。”
黨風政風的凈化,帶來價值觀念和思想文化的重塑,帶動社風民風漸善漸淳,也讓春節風氣向上向好。
“壓歲錢是長輩給予晚輩的新年歲禮,不是親友之間互相攀比的‘面子錢’”……1月26日,廣西防城港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發出“遏制攀比壓歲錢 移風易俗過大年”倡議書。
今年春節,28歲的防城港市市民陳怡伶對變化感觸尤深。“結婚后每年過年給小孩發紅包就要花掉3000多元,對我們來說‘壓力山大’,發少了又怕影響親友關系。今年大家發的都是幾十塊錢的紅包,你來我往沒啥壓力,壓歲錢回歸祝福的本真。”陳怡伶感慨。
近年來,勤儉過節的觀念深入人心,宴請聚會更加注重實惠,講排場、比闊氣等不良風氣得到遏制,“管夠不浪費”“吃好不奢侈”漸成時尚。
“春節剩宴”到底能不能吃,哪些食物不適合二次加熱?“寧剩葷,不剩素”“葉類先吃完”“根莖適當存”……面對過年期間餐食豐盛吃不完的情況,許多媒體推出暖心帖文總結剩飯剩菜處理“口訣”,幫助大家減少浪費、吃得安全。
以文化人,以廉潤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了豐富的廉政文化理念和文化實踐,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是傳承崇禮尚廉文化的重要載體。
“張英尚儉,張廷玉崇廉。張英在《聰訓齋語》中說,天子知儉,則天下足,一人知儉,則一家足。張廷玉在《澄懷園語》中教導子孫,居官清廉乃分內之事。”正月初一一早,安徽桐城市市民李軍就帶著讀初中的兒子打卡六尺巷廉潔文化陳列館,講述和這條小巷有關的廉儉禮讓典故。
桐城市利用六尺巷等特色廉潔文化資源,打造“行走的廉潔文化課堂”,編制“尋跡訪廉吏”“家風傳正氣”等清廉旅游路線圖,讓游客在歡度佳節的同時,感受廉潔文化的底蘊與魅力。
守得住“廉關”,過得好“年關”。年味越來越正,奮進中國有了更為質樸安穩的心靈港灣。
年味變“洋”了
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在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中國與世界雙向奔赴,讓世人在感受“何以春節”中,讀懂“何以中國”。
“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沖突,凝聚共識。”春節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充分印證了“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認同和維護,就越會綿延不斷”。
春節走出去,在多姿多彩的文明百花園中美美與共——
對世界來說,春節是一扇風景獨特、美麗生動的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這里,勤勞團結的中國人民在這里,日新月異的中國也在這里。
從古典與時尚交織的“馬面裙”,到充滿東方韻味的旗袍,再到唐裝絲絨馬甲與宋錦禪意提花裙……“新中式”穿搭在海外社交媒體上成為新的“流量密碼”,不少海外博主曬出自己的“新春裝扮”,以一種直觀而感性的方式,讓世界感受到中國春節的喜慶氛圍。
紅彤彤的燈籠高高掛起,各式花燈流光溢彩。俄羅斯莫斯科中國貿易中心里熙熙攘攘,不少當地市民和游客專程前來參加新春廟會。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學生謝爾巴科夫樂在其中:“通過親身體驗,我真切感受到中國春節承載的深厚底蘊和美好寓意。”
四海歡慶,五洲同樂。日本東京塔、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等地標披上“紅裝”,許多國家政要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向中國人民致以新春祝福,近20個國家將農歷新年確立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參與到這場“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中。春節如同紐帶,讓各國民眾跨越地理距離,共繪和合共生美麗圖景,為人類文化多樣性增添熠熠光彩。
來中國過年,在“身臨其境”的春節文化中共情共鳴——
隨著我國不斷擴大免簽“朋友圈”、持續優化簽證政策,外國游客來華的熱情愈發高漲。不同國家、不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體驗原汁原味的中國年,與中國民眾相知相親。
濃濃文化味,別樣中國行。在浙江麗水青田縣方山鄉龍現村,哈薩克斯坦小伙扎爾加斯屏息懸腕,用羊毫筆在灑金紅紙上寫下一個“福”字:“這是我第一次寫毛筆字,第一次寫春聯,感覺非常新鮮有趣,很有成就感!”
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中國春節文化之所以能夠跨越山海為世界所認同,正在于它串起了人們心中共同的情愫、構筑起跨越國別界限的心靈空間。
透過紅紅火火的中國年,世界沉浸式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深邃,進一步理解中國文化承載的和諧、包容、團結、共享等理念,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新春致辭中所說:“蛇象征著智慧、堅韌和新生。在當前全球所處的這個艱難時刻,讓我們在這些品性的指引下,重振致力于和平、平等和正義的決心。”
跨越時間,春節是文化的傳承發展;跨越國界,春節是文化的連接共享。一個喜慶祥和、熱氣騰騰的中國春節,向世界傳遞著文明日新的時代力量。
新一年一個好的開端已經開啟。
(人民日報記者何思琦、李洋、徐杭燕、鄭洋洋、李俊杰、楊顏菲、姜曉丹、祝佳祺參與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