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晚間,牧原股份、新希望等多家公司披露6月銷售數據,頭部生豬養殖企業半年度經營業績就此確定。
與2024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各家豬企銷售均價小幅回落,但是受成本下降的拉動,當期盈利不降反升。
僅以牧原股份為例,根據各月銷售數據計算,公司上半年生豬銷售均價為14.46元/公斤,較上年同期下降0.76元/公斤,但成本則從上年同期的14元/公斤以上降至今年5月的12.2元/公斤,上半年盈利增長問題已不大。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生豬養殖企業均是如此,行業內部成本差異十分明顯。
“截至5月份,公司完全成本13.7元/公斤。”華統股份近期便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這與牧原股份的成本差距達到1.6元/公斤,而部分養殖企業今年4月育肥豬完全成本更是超過14元/公斤。
相應地,各家企業的利潤率、預期盈利相差極為明顯,并會表現在后續披露的半年報分產品毛利率數據中。
成本才是核心競爭力
2024年4月,頭部生豬養殖企業率先跨過盈虧平衡線。
彼時,便是受益于豬價上漲的拉動,疊加養殖成本的集體回落,相關上市公司二季度盈利環比出現大幅改善。
作為行業龍頭,牧原股份2024年一季度虧損23.79億元,二季度轉為盈利32.08億元,上半年整體實現扭虧為盈。
今年上半年又出現了新的變化,首先是豬價波動幅度明顯收窄,以及銷售價格同比小幅下跌。
相關數據顯示,牧原股份的銷售價格由上年同期的13.84元—17.73元/公斤,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4.08元—14.76元/公斤,半年度銷售均價則由15.23元/公斤降至14.46元/公斤,同比下降5%左右。
理論上,銷售價格回落會壓制養殖環節的盈利增長,但是頭部企業今年的成本降幅更大。
2024年初,牧原股份的養殖成本一度超過15元/公斤,此后逐步降低至同年6月份的14元/公斤左右。
相比之下,這家公司今年的養殖成本已經降至12.2元/公斤。如果結合其銷售價格來看,公司的利潤空間反而較上年同期有所放大。
同時,考慮到今年一季度較好的盈利基礎,牧原股份上半年實現利潤增長已經沒有太多懸念。
值得注意的是,牧原股份的成本處于業內第一梯隊,除了溫氏股份、神農集團以外,很少有上市公司能夠達到12元/公斤出頭的成本水平。
綜合投資者調研紀要、投資者互動平臺等多方數據,天邦食品、天康生物、華統股份今年5月養殖成本均超過13元/公斤,其中華統股份達到13.7元/公斤。
因供港銷售價格更高的東瑞股份,此前在業績說明會上也指出,“4月份育肥豬完全成本為14.8元/公斤?!?/p>
這意味著,在接下來披露的業績預告與半年報中,各家養殖企業的毛利率會出現明顯差異。
比如根據5月的成本、銷售價格估算,華統股份單位盈利為0.8元/公斤,對應毛利率為5.5%,同期牧原股份單位盈利為2.3元/公斤左右,毛利率達到15.8%左右,領先前者10個百分點左右。
不難看出,在當前豬價處于相對低位波動的市場環境下,養殖企業的成本直接決定了自身利潤率的高低。
而降本又是一個相對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除了受到豆粕等原料價格的影響以外,還與企業的養殖模式、養殖效率和內部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有關,甚至是同一批次仔豬在同等養殖條件下,最終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也不相同。
所以,成本已經成為衡量各家養殖企業優秀與否的重要指標,只有更低的成本才能帶來更大的利潤空間,以及更高的經營安全邊際。
豬價中期走勢存分歧
豬價漲跌與產能去化負相關,豬價越高、企業盈利越好,去產能的意愿也就越低。去年5月到8月的階段性上漲行情中,國內生豬產能去化便出現反復。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4年5月國內能繁母豬存欄量開始觸底回升,到11月時已經升至4080萬頭,較同年4月低點回升94萬頭左右。
而母豬從產仔到仔豬出欄成為商品豬,周期通常在六到七個月,所以,理論上國內供給壓力最大時期是今年5月和6月,此后隨著能繁母豬存欄量回落,下半年整體供需關系大概率會得到邊際改善。
國家統計局價格數據也顯示,今年6月中旬國內生豬(外三元)價格為14.2元/公斤,較6月上旬價格小幅上漲。
同時,14元左右的價格,也已經十分接近2023年和2024年的年度低點,這是否意味著下半年豬價會出現明顯反彈?
實際情況可能沒有想象中的那么樂觀,目前各家機構對此亦存在一定分歧。
“短期養殖端降重出欄可能加速、行業庫存或對應加速釋放,三季度末及四季度供應壓力或相應略有緩解,疊加9月前后逐步進入豬肉消費季節性旺季,下半年豬價表現有望超預期?!比A泰證券中期策略指出。
也有機構認為,下半年豬肉供給存在繼續增長的可能,豬價難以出現明顯反彈,整體波動幅度仍將保持在較低水平。
從遠期價格曲線來看,期貨市場對今年9月的豬價較為樂觀,最新價保持在14.3元/公斤左右,對11月的生豬預期價格則僅為13.7元/公斤。
不過,今年二季度政策層面所帶來的供需預期變化也不容忽視。
近期便有媒體報道指出,在減母豬、降體重、控二育的背景下,相關部門提出了新的生豬生產調控目標,將對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在現有基礎上調減100萬頭左右,降至3950萬頭。
而從2021年7月產能去化周期開啟以來,國內能繁母豬存欄量的最低值尚不過3986萬頭,若上述產能調減計劃如期落地,行業供需關系有望進一步得到好轉。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豬價就一定能夠大幅反彈,至多100萬頭的產能下降空間限制了豬價的上行空間。
豬價保持低波動之下,盈利水平高低更多還是取決于養殖企業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