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舉行的第98期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上,多位高校學者和市場機構首席經濟學家圍繞“讀懂價格信號,穩住經濟大盤”這一主題各抒己見。多位專家指出,穩定房地產市場價格對于價格指標企穩回升十分關鍵,而財政政策需要更加積極明確地著力需求端。
宏觀經濟常用的價格指標包括CPI、PPI以及GDP平減指數等。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環比均上漲,且漲幅比上月擴大;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環比均為下降。2024年的四個季度中,前三個季度GDP平減指數連續為負值,四季度轉正,全年為負值。
活動上,CMF發表的最新報告指出,當前CPI已有回升態勢,但不能僅從CPI轉正就過早放松在穩物價上的努力。報告建議,政府應該明確向外界傳遞“物價目標”,并且明確有堅定實現該目標的決心。考慮到貨幣政策擴需求對經濟活動產生的扭曲效應可能超預期,建議積極的財政政策,尤其是強調民生直達性和結構性改革意圖的財政政策應發揮更大作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代表團隊鄒靜嫻代表團隊進行了發布。
劉元春:建議構建廣義價格指數體系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指出,價格水平是宏觀經濟管理的核心,但其復雜性要求采用更綜合的價格指標體系。他建議構建廣義價格指數,結合CPI、PPI、GDP平減指數和金融價格指數(如房價),以全面衡量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劉元春強調,傳統的CPI和GDP平減指數存在偏差,無法準確反映復雜經濟環境下的價格變化。例如,CPI在反映消費者物價水平時,因生產鏈條延長和社會復雜性增加,導致與宏觀價格指數偏離;而GDP平減指數作為增量指標,忽略了財富存量的變化。因此,需將實體經濟價格指數與金融價格指數結合,形成更綜合的廣義價格指數體系。
劉元春指出,價格治理不僅需要短期政策,還需結構性改革和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短期刺激政策難以從根本上扭轉物價低迷現象,因為低物價不僅是宏觀問題,也源于微觀層面的惡性競爭和產能過剩。他建議通過加速市場出清、恢復企業活力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應適度介入,彌補市場缺陷,同時避免過度干預。通過提升勞動生產率和投資效率,打破反向的工資價格螺旋機制。劉元春強調,只有企業正常化生產并提升盈利能力,才能實現工資的市場化增長。
“刺激要講方法不是亂刺激,否則可能會重蹈一些錯誤案例的覆轍。”劉元春說。
毛振華:房地產價格干預還要再發力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CMF聯合創始人毛振華指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兩大價格調整:消費品價格和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地產)。
CPI連續兩年低位運行,PPI持續為負,資產價格下行速度雖有減緩,但仍處于筑底階段。“現在我們處于一個緩沖期,這個緩沖期非常寶貴。”毛振華說,消費品價格下行導致企業利潤下降,投資和用工能力受限,進一步抑制居民消費和購買力,形成內卷的惡性循環。需要政策進一步干預。
在資產端,毛振華認為,穩住房地產價格才能穩住經濟總盤,特別是,一定要正視房地產市場供給端的過剩問題。
“從租金房價比、房價收入比等重要參照指標看,中國房價依然不低,但是我們很難再承受進一步下行。”毛振華說,房價繼續下行會影響居民財富效應、購買力。
毛振華表示,綜觀已建住宅、未銷售住宅和未開發土地等數據,房地產市場供給存在嚴重過剩。這些房屋不僅是住宅,也包括商業寫字樓、開發區總部基地等。建議控制拿地和項目新開工,消化存量資產,避免進一步加劇供給過剩。
伍戈:“量價背離”或因售價仍高于可變成本
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表示,當前企業生產經營中出現的量價背離,一方面是某些行業確實出現了價格信號失靈,而從更大范圍看,企業總體虧損卻仍在生產可能是因為商品售價依然高于平均可變成本。
“雖然售出商品總體虧損,但沒有辦法彌補固定成本,只要能夠彌補可變成本,企業就依然會生產,甚至有時候產量還不低。”伍戈說,可以理解為企業追求的并非“利潤最大化”,而是“虧損最小化”。此時,決策層究竟是看量還是看價非常關鍵,而要實現量、價和諧,可能需要超常規政策。
在談及近期炙手可熱的以DeepSeek為代表的新技術對價格帶來的影響時,伍戈認為,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意味著每單位勞動力更容易生產出更多產品,或者單位產品售價就會變得更加便宜。在需求不變的前提下,這將對價格產生往下壓制的力量。因此,雖然從中長期看,新技術對社會帶來積極正向的影響,但短期來看,這對總需求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有更加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配合,才能真正意義上既提高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又能夠讓微觀主體感受到價格的溫和上升,利潤的溫和上升和老百姓收入的溫和上升,從而形成一個更優化的經濟均衡。
陸挺:部分領域價格出現企穩跡象,但仍可能反復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表示,價格信息作為經濟分析的重要工具,具有真實、靈敏和高頻的特點,能夠及時反映供需變化和經濟基本面。然而,價格信息也存在龐雜性和復雜性,需通過復雜處理(如時間序列調整、同比環比分析)才能提取有效信息。此外,雖然資產價格(如房地產、股市)對研究人員分析宏觀經濟至關重要,但在分析價格的時候是否將其納入仍然存在爭議。
陸挺認為,當前中國物價總體看仍處于低位,部分領域出現企穩跡象,但穩物價任務尚未完成,仍可能反復。如CPI受春節錯位因素影響短暫反彈,但節后農產品價格下跌可能使2月CPI重回零以下。資產價格方面,一線城市二手房價格略有回升,但二線及以下城市房價仍在下跌。房地產行業下行對物價、內需和財政的負面影響持續顯現,直接拖累了建筑原材料需求和就業。
陸挺建議,借鑒國際經驗,財政貨幣政策仍需要將穩定房地產市場作為重點,讓房價企穩、讓建筑業企穩,讓就業企穩,讓原材料各方面的需求企穩。同時,要完善社會福利體系,補貼弱勢群體,鼓勵創新與打擊盜版等。總體而言,也認為,穩物價需多措并舉,既要應對短期挑戰,也要通過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的長遠穩定。
郭磊:2025年價格好轉面臨三方面有利條件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同樣提到了近期價格指標企穩但仍不牢固的情況。CPI、PPI已經出現企穩好轉跡象。資產價格方面,70城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降幅收窄,部分城市轉正,但同比仍較低。年后工業原材料價格(如BPI指數)有所回升。不過,高頻數據顯示,2月份,價格數據可能有所“回踩”。
郭磊認為,2025年價格好轉面臨三方面有利條件:一是增長廣譜性重新上升;二是信貸告別均衡投放,開始放量;三是地產也有企穩趨勢。
首先增長廣譜性上升是推動價格回升的重要前提。過去兩年,制造業(尤其是高端制造)景氣度較高,但服務業和建筑業景氣度下降,導致增長廣譜性不足。制造業僅吸納約1億就業,而服務業和建筑業合計吸納近5億就業,單一制造業景氣難以拉動整體就業。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這反映出增長廣譜性不足對工業投資、居民消費和價格的負面影響。自“9.24”政策以來,房地產、廣義財政和消費政策的發力,帶動了建筑業、服務業和制造業的協同發展,增長廣譜性逐步改善。此外,城市更新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有望進一步帶動投資和價格回升。
其次,信貸恢復為價格回升提供了基礎條件。2024年底央行也提出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貨幣投放力度,這是今年價格好轉的基本條件。1月信貸實現“開門紅”,實體貸款和社融均顯著增長。信貸放量將推動經濟復蘇,為價格回升創造有利條件。
最后,房地產企穩趨勢為價格回升注入動力。過去兩三年,房地產行業是經濟收縮的主要源頭,但最新數據顯示,百城租金收益率已升至2.3%,高于五年期定存、三十年國債收益率,這是今年房地產量價企穩的基礎。隨著房價逐步企穩,房地產行業有望從拖累經濟轉為帶動價格回升的重要力量。
郭磊認為,政策角度,新一輪供給側優化非常關鍵。如2月1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堅持從供需兩側發力,標本兼治化解重點產業結構性矛盾等問題。產業供求的深層次矛盾解決已經指向了供給端,未來這個線索會相對比較關鍵。
楊瑞龍:要堅持市場經濟的邏輯和原則來治理價格疲軟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一級教授,CMF聯合創始人楊瑞龍從六個方面對穩定價格進行了分析,尤其談到必須要堅持市場經濟的邏輯和原則來治理價格疲軟問題,而不能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來解決問題。
楊瑞龍認為,價格疲軟導致需求不足,背后的邏輯是微觀主體硬預算約束。價格疲軟說明市場機制在發揮作用,在傳統體制下由于企業的軟預算約束從而導致投資饑渴,這時候企業就會盲目投資,投資需求過度。在價格被行政力量控制以后會產生抑制性通脹,導致普遍性短缺。
“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特別是通過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民營經濟的發展,企業的預算約束越來越硬,家庭完全是硬預算約束,這時候企業和家庭對價格就非常敏感。”楊瑞龍說,這時候價格就會比較好的反映了供求變化。當需求不足的時候,價格就會下行,這表明經濟主體受到約束,從某種意義上也是市場化改革帶來的一種現象,是一種市場現象。
不過他也認為,穩定價格總水平可以采取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相對比較寬松的貨幣政策來刺激需求。
“這是短期比較有效的辦法,通過這樣的辦法來推動國民收入平減指數轉正。”楊瑞龍說,財政政策需要關注當前稅收收入在下降的同時非稅收入同比快速上升的現象;進一步加強政策(對需求端的)刺激力度;采取更為有效的辦法來有效化解地方債,激發地方政府活力。貨幣政策方面,當前不僅要關注名義利率,更要關注實際利率。
責編:葉舒筠
校對:蘇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