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硬科技投資圈,夏佐全和他的投資神話幾乎無人不曉。
1995年,從事證券工作的夏佐全掏出30萬元,投資了一位名叫王傳福的年輕人,并加入了后者創辦的比亞迪。20余年后,比亞迪為夏佐全帶來了將近6萬倍的回報。
比亞迪的投資和任職經歷,幾乎改變了夏佐全的一生。財務出身的他第一次經手了從租廠房、招人手、組織生產到產品上市的全過程,也體會到了制造業的艱辛。
“投資制造業不像房地產和金融,一塊地皮就能賺幾個億,制造業讓你對人生有完全不一樣的理解,覺得即使賺到了錢,也不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而是對此充滿敬畏”,夏佐全說。
2003年,夏佐全創辦了深圳市正軒投資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兼總裁,成為一名職業天使投資人。他被看作是一位與時代節奏并不“合拍”的投資人。在深圳房地產遍地是黃金的90年代,他把一半身家押在了吃苦的制造業。而在資本大量涌入移動互聯網的2012年,他卻堅定地看好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人形機器人公司。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這是近日在港股頗為熱門的優必選,也成為了他繼比亞迪之后發掘的又一個明星項目。
就在一個月前,作為優必選非執行董事、天使投資人的夏佐全還發布了聲明,承諾自1月16日起的12個月內,將不以任何方式減持其所持的股份。他在聲明中稱,長期堅定看好人形機器人賽道,認可優必選在人形機器人技術與產品的領先與搶跑優勢。
對于被投企業,夏佐全從不談對賭、不談回購,也不約束業績和上市節點。“現在對賭回購害死了多少企業?如果你沒有回報的把握,你就不應該去做這個投資,不能把你的風險轉嫁到創業者身上。”
近日,夏佐全接受了界面新聞的專訪。在采訪中,他再次重申了自己對具身智能賽道的樂觀預期,也分享了自己與主流機構迥然不同的投資理念。
以下是采訪全文(經編輯整理):
關于投資比亞迪
界面新聞:投資比亞迪是一個怎樣的契機?
夏佐全: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鄧小平同志南巡之后,大江南北都出現了做生意的熱潮,我也去深圳找機會。經呂總(王傳福表哥呂向陽)介紹認識了他的表弟王總(王傳福),他當時28歲,在深圳一家電池公司做得特別好。
我對王總印象很深,他非常有激情,而且對自己要做什么事有一套很清楚的邏輯,對電池行業的商業模式也非常了解,讓我產生了一種很強的信任感。我們三個人在酒店暢談了三天兩夜,每天晚上聊到凌晨三四點,憧憬未來要做的事情。就是這樣一個契機,決定投資他創業。
界面新聞:這筆錢對你來說算大錢嗎?
夏佐全:總倉位的50%以上,也算是超級重倉。
界面新聞:這是你第一次做一級市場投資,就成功了。
夏佐全:很多時候是機遇大于判斷。大的背景還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國運使然,外資涌入,中國經濟開始高速增長,電池行業也在逐漸從海外轉移到中國,我們抓住了這樣一個機會。
界面新聞:這筆投資應該對你影響很大。
夏佐全:可以說是影響了我的一生。一方面是賺取了巨額財富,另一方面整個是改變了我幾乎80%的價值體系。因為我不止是投資比亞迪,我也參與過管理,跟兄弟姐妹共同奮斗過。
做實業要去租廠房、建廠房、招人手,從幾十個人到幾萬人,每天朝夕相處、共同奮斗,你會意識到創造財富的過程是非常艱難的,而不是像做地產和金融一樣,一塊地皮就能賺幾千萬、幾個億,這就讓我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覺得即使賺到了錢,也不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而是對此充滿敬畏。
比亞迪的經歷也影響了我的投資風格。我的投資理念可能和現在的90%以上的投資人都不一樣,我很少談退出。我跟LP和創業者傳達的觀點都是一樣的,做投資首先不是為了賺錢,至少不是最重要的目的,而是助力優秀的年輕企業家成功,同時也助力國家。
關于投資優必選
界面新聞:優必選算是你的第二個明星項目,你是在什么契機下接觸到優必選的?
夏佐全:差不多是13年前,我一開始是自己做投資,后來和朋友一起做了個基金,入股了10%,然后接觸到了優必選這個項目。這個項目給我一種比亞迪的感覺,特別令人興奮。
那個時候機器人技術已經有了一些發展,深度學習、5G通信技術也在起步,我本身也覺得機器人比較有趣。而且在制造業里,已經有機器人手臂在幫助汽車生產了。我當時非常篤定,這種技術以后一定會應用到工業和生活中,肯定會是一個大趨勢。
優必選的創始人周劍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和比亞迪王總感覺很像。他雖然不是技術背景,但是他有制造業的經歷,本人給我感覺很酷。而且他為了創業,把自己原來做企業賺的幾千萬砸進去了,房、車都賣了,你會覺得他非常執著。
我看完這個項目,當時就站起來了,我說這個項目非常好,跟團隊說,你們一定要投資。但其他投資人很多都是金融背景,他們聽不太懂,問我這個項目要怎么賺錢?其實我當時也沒想清楚,但我認為這種趨勢是一定的,值得去冒險的。他們不吭聲,最后我說,你們要是不投,我就自己來投。
后來大家認可我的邏輯,還是投了,只投了400萬。為了體現公平,基金投400萬,我個人就少一點,投370萬。
界面新聞:你有想過這個項目有可能會失敗嗎?
夏佐全:肯定的,但是我們可以承受這個失敗。我也知道就這個錢不夠,但不夠我還可以再投。做硬件是非常花錢的,大概過了幾個月,他錢就花完了,我個人又增資了約600萬。我跟周劍說,你不用擔心,你再去跟銀行融1000萬,我來做擔保。就這幾筆錢,讓優必選把產品的基礎打磨好了,把機器人關節上的核心技術做出來了。
界面新聞:你的投資風格很有意思,1992年大家都去搞金融和房地產,但你去投了比亞迪這樣一家制造業公司。2012年,大家都去看移動互聯網,但你又投了一家人形機器人公司,又是一個大家都看不懂的前沿項目。
夏佐全:我基本上還是以硬件為主,主要是從比亞迪開始,接觸的圈子都在硬件行業。其實騰訊出來的時候,我們手上也有錢,但它不在我的圈子里,也不在我的認知范圍之內。
界面新聞:你只投了優必選這一家機器人公司?
夏佐全:對,我們在優必選的占股一開始還是不小的,有15%,理論上我還可以占更多股份,但是我不追求絕對收益,只要他成功了就可以了。我賺五個億還是十個億都一樣。我們不是做金融,不追求絕對收益,不然企業家就沒有動力了。投了一家企業之后,理論上我們不會再投同樣的競品,這也是一種商業道德。
界面新聞:優必選一直在虧損,作為投資人,你會有很大壓力嗎?
夏佐全:確實擔心過它不會成功,因為人形機器人產業化的路徑太長,后面不一定能融到錢,畢竟我們只是早期投資。一度我也認為它撐不下去了,畢竟到現在為止,具身智能大規模進入家庭、工業、教育、養老,都還是很早的階段。
但比較欣喜的是,到今天這個時間點,具身智能的大規模產業化,并運用到我們的工作生活,已經是一個確定性事件了。現在具身智能賽道已經非常熱鬧了,而其中優必選做得最早,踩的坑最多,積累的技術也最多,再加上周劍有很強的運營能力,我相信很多之后出現的人形機器人公司都打不過他。
所以我們作為天使投資人也更加堅定,雖然前面也賣了一點(優必選),因為要平衡一下我們的現金流,但大部分的股份還在。我們還是看好優必選能夠成長為萬億市值的偉大公司。
界面新聞:騰訊今年1月大幅減持了優必選,你怎么看?
夏佐全:騰訊是個大廠,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行業有很多布局,優必選對他來說只是一筆投資,我覺得它賣也可以理解。除了優必選之外,它也賣很多自己投資的企業,然后大額回購自己的股票。因為他的大股東未來大概率是要一直賣,如果他自己不回購的話,他撐不住。
界面新聞: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和生活中的落地時間點大概是怎樣的?
夏佐全:進工廠搬運可能就是這一兩年的時間。優必選的機器人已經在比亞迪、富士康這些工廠實訓了。進入家庭的話,很有可能就是在五年之內。
界面新聞:黃仁勛說未來的機器人頂級公司,一定會誕生在大灣區,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夏佐全:我贊同,因為他對這個行業洞察很深。人工智能只要牽扯到硬件落地,大灣區是最強的。
關于投資風格
界面新聞:具身智能現在非常受關注,很多人想投,但是不知道到底要怎么投?
夏佐全:還是看人。要把商業這一塊想的很透,對技術、資源有把控,做事又很厲害,我們希望找到這樣的人,我們愿意去投。大模型這一塊,原來我們一直不敢動,覺得中國企業在軟件領域存在先天不足,但最近也在看一些應用的項目。
界面新聞:投前沿的、不被看好的項目,你會不會有一種獨行者的感覺?
夏佐全:大家都在談耐心資本,我理解的耐心資本,就是要長期、專業、友好。早期投資人必須要專業,有相當的企業背景和技術背景。并且,我們投資的企業,只要是我們領投的,除了法律職業道德和治理結構方面的問題,我們不約束任何業績,也不約束上市節點。我們投了一百多家企業,沒有回購,沒有對賭,也不允許對賭,這是我的原則和價值觀。我跟LP說,你把錢交給我,你就要相信我,我會對你負責,我會對你透明,但是我損失了,你要認,因為你是做投資,你又不是發行債券。
我們也希望投資者,在早期或者中期都這樣去做。現在對賭回購害死了多少企業?有人振振有詞地,我拿著國家的錢(就要有回報),那你就不要去做這個投資,你就不應該去做這個投資,你不能把你的風險投資轉嫁到創業者身上。風險投資就應該承擔風險,為什么要把你的風險做成債券呢?
這就是中國創投行業不健康的地方。如果中國沒有健康的創投產業鏈,就很難有真正有技術的成功企業出現。有些人說搞對賭是為了防騙子,但也把很多創業者搞死了。這就要求投資人足夠專業,你對行業沒有認知,對經濟趨勢沒有判斷,那你當然就有可能損失。
界面新聞:有一個背景,現在LP多了很多國資,作為管理者,可能他們面臨了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
夏佐全:但國資應該進入風投行業嗎,理論上是不應該的。風險投資九死一生,沒有這個膽就別來。
界面新聞:那你們怎么看柔宇這個項目?
夏佐全:十多年前我看過柔宇的BP,當時就否決了。三個高學歷歸國年輕人,沒有任何國內制造背景,進入一個這么耗錢的行業,他能成功嗎?
界面新聞:你的眼光很獨到。
夏佐全:我對制造業比較了解,但互聯網行業我就完全看不懂。其實優必選的周劍也有很多人質疑他,但他做過企業,比較務實,總體比較落地。而且他心智比較成熟,我們在旁邊可以說說他,如果欲望太高就把它壓一壓。有時候創業者身邊需要投資人提醒,讓他少踩一些坑,他就有可能不死。我經常問一些年輕創業者,當你融資很順利的時候,是你自己的能力嗎?還是行業造就了你?他就清醒了。
界面新聞:制造業是慢,但互聯網是相反的,需要很快的迭代。你覺得制造業技術型的創業者,和黃崢、張一鳴這類互聯網創業者,有哪些區別?
夏佐全:制造業快不了。你要積累技術、打通從研發、生產、管理、到人,到大規模量產,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我認為,中國互聯網快的巨大代價,是部分摧毀中國過去四五十年積累的傳統行業,背后損失的錢和互聯網賺的錢,你沒辦法去算賬。本來它可以不那么快,它是可以慢慢轉型的。你只看到那些輝煌的互聯網人,但99%以上的人賺不到錢,或者是給平臺打工,或者在死亡線上掙扎。
界面新聞:總結一下你的投資標準?
夏佐全:第一,投前沿技術,能夠改變我們生活、提高工作效率、增強國力的前沿技術,這個方向是不變的。我們也投了一些合成生物學、量子科學、航空航天之類的項目。
第二,看人。這個人不僅要有技術背景,甚至要有一定的創業的經歷,或者說商業天賦,要能夠面對非常激烈的競爭。
比亞迪創業時期,競爭并不激烈。我們主要跟老外競爭,只要效率高就可以超越他們。但現在在中國創業,同時面對至少10個以上的競爭對手,你要能卷死別人。這就是中國的現狀,你改變不了。同時還要有韌性,因為做實業沒那么快。你還得有非常強的跟資本打交道的能力。換句話說,你必須是個六邊形戰士,
第三,我們也希望中國的科研界能夠積極做前沿的發明。
這個一直是中國的短板。在科技行業,從理論、工藝、技術到產業化,完全屬于中國的還少之又少。比如鋰電池,理論在英國,產業化在日本,最后我們跟對了,互聯網也是。目前我們還有一些紅利,比如海外回來的一些技術人才,但是等到這些紅利消失之后,美國把技術封鎖之后,我們投什么?這條路必須要我們自己去走。未來二三十年,所有的技術底座都要自己建起來。不僅要發明出來,更要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