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節,筆者走進山東省沂源縣中莊鎮、魯村鎮等地,發現新能源已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引擎——房屋屋頂上,一排排整齊的光伏電板在冬日陽光下熠熠生輝;鄉間公路旁,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悄然矗立,為公共汽車提供綠色動力。新能源的應用,正以嶄新的方式,為鄉村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中莊鎮位于沂源縣南部,以種植“沂源紅”蘋果聞名。臨近春節,果樹進入休眠期,但中莊鎮并未因農作物的冬歇而停滯發展,新能源的引入正在為鄉村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
2月1日上午,陽光明媚,筆者來到中莊鎮遠揚村,陽光下,村民屋頂上整齊排列的太陽能光伏電板正閃閃發光。這是由上級扶貧項目出資建設的光伏發電工程,該工程覆蓋富泉村、遠揚村、杓峪村三個村落,總投資150萬元,通過租賃村民的閑置屋頂安裝光伏發電設備,以發電獲益,實現鄉村創收。
遠揚村地勢高、光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豐富,自然環境的優勢為光伏發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項目于去年11月完工,據測算,僅遠揚村一地,即可每年為村集體增加7萬元左右的收入。此外,村民將自己的空閑屋頂出租,也可獲得3000元左右的年租金。
筆者了解到,項目建設完成后,平時的維護修繕由專業光伏公司負責,項目所選用的晶硅太陽能電池組可持續使用25年,能實現長期穩定的增收效果。尤其對于以果業為主的農村,更是填補了冬季的增收空白。“項目在一個村子的投資是50萬元,村集體每年扣除租金后平均至少能有6萬元的收入,投資每年的回報率在10%以上,還是非常可觀的,而且平時也不需要村里再投入人力物力去維護,一年四季都能發電掙錢。”遠揚村黨支部書記田玉慶告訴筆者。
據田玉慶介紹,項目帶來的村集體收入將用于村內生產路修建,基礎設施提升,民生綜合體長者食堂運營等公益事業,從而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并進一步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
除了經濟效益,光伏發電的環保價值也不容小覷。據測算,該項目每年可減少約54.26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大量二氧化硫及煙塵排放,為鄉村提供清潔、可持續的能源支持。
新能源的使用不僅帶動了鄉村經濟發展,也為村民的日常出行方式提供了新選擇。
大年初六,筆者來到沂源縣三黃溝村走訪調研。正值中午時分,一輛往返于縣城與徐家莊村的電動公交車正在新能源充電樁停車區內補充電源。這片停車區共設有10個新能源充電樁,專門為15輛電動公交車提供充電服務。由于部分公交車可在縣城補電,這里完全能夠滿足專線公交的充電需求。
“我們這些司機基本都住在附近村鎮,充電樁離家很近,下班后直接把車停在這里充電,非常方便。”正在充電的公交車司機任師傅說道。
作為一名駕齡四十余年、駕駛經驗豐富的司機,任師傅對新能源公交的使用體驗也給予了高度評價:“現在充電樁分布廣,充電很方便,續航能力也很好。像我們這條專線,晚上充滿電,白天跑200公里沒問題。冬天耗電多一點,中午就會到這來補電。”
隨著充電樁的普及和電動公交的推廣,村民的出行方式也更為環保和經濟,新能源正在不知不覺間融入鄉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據了解,沂源縣計劃在2025年進一步實施公共充電設施擴容工程,預計建設電動汽車公共充電樁100個以上。未來,新能源汽車在縣城及鄉鎮的使用將更加便利,更加普及。
新能源正逐步走進鄉村的千家萬戶,將推動農村的生態環境改善,促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產業也與鄉村扶貧緊密結合,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動力。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