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柳州地處桂中腹地,自然景觀優美,工業底蘊深厚,20世紀初涉足機械制造,歷經百年發展形成了以汽車、鋼鐵、機械為支柱的產業體系。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柳工”)就生長在這一片靈山秀水之間。
近日,《證券日報》記者來到柳州,探訪這家老牌工程機械制造企業如何以改革之翼,揚帆高質量發展新航程。
67歲柳工的“智慧重生”
柳工的故事始于67年前。1958年,上海華東鋼鐵建筑廠遷往柳州,500多名創業者從上海等地奔赴柳州,他們克服自然條件惡劣、物資短缺的困難,在次年2月份籌辦新的工廠。新工廠定名為“柳州建筑機械制造廠”,這就是柳工的前身。
此后,從1960年研制成功第一臺80馬力的履帶推土機,到1966年研制出中國第一臺輪式裝載機Z435,再到1971年研制出中國第一臺鉸接式輪式裝載機,柳工從艱難初創逐步走上發展正軌。1993年,柳工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為全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家上市企業。
如今的柳工,與當年的傳統工程機械制造企業相比,已呈現出翻天覆地的變化。走進柳工挖掘機智慧工廠,一幅現代化工業畫卷在記者眼前徐徐展開。工人與機器配合無間,兩條生產線高效運轉,呈現出一片繁忙而有序的生產景象。以往傳統工廠里叉車往來穿梭、笛聲喧囂的畫面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套高度集成且精密運作的智慧物流系統。挖掘機的各類零部件,通過空中懸掛軌道與地面智能運輸線有條不紊地被精準輸送至各個生產環節,實現了全方位、立體化的高效物流配送網絡。
在柳工裝載機智能工廠,平均每5分鐘就能聽到一小段音樂,這意味著又一臺裝載機成功下線。在這個高度智能化的工廠里,每一個生產環節各司其職又緊密配合,共同演繹出一曲高效、精準且品質卓越的“生產樂章”。裝載機智能工廠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為實現生產過程的精準化、低耗化、高效化、減排化以及無人化作業目標,工廠在下料、焊接、加工、涂裝、物流等各個關鍵環節以及裝配等領域都進行了優化升級。”
在“智慧大腦”的強力驅動下,柳工兩大工廠各方面都有了質的提升。通過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智能裝配工廠人力成本減少20%,整機質量外反饋率下降71%,訂單交付時間縮短48%。
混改激發內生動力
巨大的變化背后,是柳工人始終應時而變,銳意進取,從未停止過改革的步伐。
柳工董事會秘書黃華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005年后,隨著規模擴大,公司一度陷入經營困境,管理層也意識到公司發展面臨一系列問題,比如激勵機制不夠市場化、產品結構待優化、業務周期性明顯、決策過程冗長等。
柳工彼時的困境不是個例。為了破解老牌國企如何進一步適應市場發展的問題,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簡稱“混改”)應時而生。此后,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國資委大力推動下,柳工混改被提上日程,成為公司發展史上的重要分水嶺。
2018年,柳工正式啟動混改工作,并在2019年11月份整合下屬6家子公司的主業資產,組建了混改主體——廣西柳工集團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柳工有限”),為后續的深化改革奠定基礎。
在引入戰略投資者方面,廣西壯族自治區國資委和廣西柳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柳工集團”)精心遴選了7家戰略投資者,其中6家具備央企背景或為國家級基金。2020年12月份,柳工有限與上述7家戰略投資者簽訂總額31.92億元的《廣西柳工集團機械有限公司增資擴股及股權轉讓協議》,同時,公司1000多名骨干員工以2.23億元增資進入柳工有限。本次混改引資工作合計募資34.15億元,形成了柳工有限新的股權結構:柳工集團持股約51%,外部投資者持股約45.8%,員工持股約3.2%。
2022年,柳工吸收合并柳工有限及其持有的柳州歐維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等為主的公司股份,整合主業優質資產,實現整體上市。
“混”是開始,“改”也要跟上。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和機制后,公司如何大力變革才是關鍵。為此,柳工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曾光安從公司治理、戰略布局、技術變革、國際業務、降本增效、品牌建設、社會責任等十二個方面著力,力圖解決柳工過去存在的制約企業發展的種種問題,最終取得良好成效。
據悉,在公司治理方面,由于引入了戰略投資者并建立員工持股平臺,柳工的治理結構從過去的一股獨大機制轉變為多股東結構,公司決策更加市場化、執行力大幅增強。在戰略布局方面,公司結合行業形勢及時將戰略目標調整為“全面國際化,全面智能化,全面解決方案”,即“三全戰略”,并持續推進。在技術創新方面,公司積極投入研發,在2014年成立專業團隊研發電動化產品,并在2019年發布首款電動裝載機。在國際業務方面,公司堅持國際化戰略,以“出海”為核心打造第二增長曲線,不斷完善全球經銷網絡、持續打造后市場能力,建立穩固的“渠道、產品、服務”鐵三角。
搶占競爭先機
隨著混改取得成效,黃華琳表示,目前柳工已迎來“國企的平臺,市場化的機制,國際化格局”的嶄新階段。一方面,柳工依托過去國企的背景,公司治理高度規范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在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和經營機制后,公司更加適應市場發展,在激烈的市場中始終保持競爭優勢。一臺臺柳工機械,憑借過硬的品質和出色的性能,暢銷于全球各個角落,強力打響了“柳工”之名。
經歷大刀闊斧的變革,柳工的經營業績迎來了顯著提升,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營收方面,2016年至2023年,公司營收從70.1億元增至275.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約22%。柳工近日披露的2024年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2024年歸母凈利潤為12.58億元至14.75億元,同比增長45%至70%;預計扣非凈利潤為10.66億元至12.83億元,同比增長88%至126%。
在產品結構方面,柳工在挖掘機和裝載機領域表現出色。近兩年,其挖掘機國內市占率提升至超14%。裝載機(含電動裝載機)領域,柳工穩居市占率榜首。此外,為了打破機械行業傳統周期限制,柳工還積極開拓高空、農業機械及工業車輛等新業務,打造日益多元合理的產品結構,公司從單一產品龍頭向全面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
隨著工程機械行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機械裝備電動化、數字化、互聯化、無人化、共享化的“新五化”時代漸行漸近,工程機械裝備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綠色化,才能夠滿足更高標準的施工需求。這也要求行業內企業加強研發創新,推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和產品。
黃華琳進一步表示,柳工經混改涅槃,公司發展內核發生根本性變化。站在新的起點上,柳工以“三全戰略”為目標,在“新五化”引領下開展一系列智能制造項目,同時創新體制機制變革,推動柳工全價值鏈智能化升級,通過不斷打造新質生產力提升公司“護城河”的深度和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