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歐洲經濟“雙引擎”的法國和德國近日接連遭遇政治困境,令歐洲經濟再度受挫。
經合組織(OECD)在12月發布的預測中表示,由于政治不確定性和緊縮性財政政策,下調對德國明年經濟增長的預測到0.7%,前值為1.1%,同時仍預計今年德國經濟將停滯不前,并將2025年法國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0.9%。
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已在各州的選舉人團會議中獲得足夠的選舉人票,正式獲得總統職位,將于2025年1月20日正式宣誓就職。他此前威脅將對歐盟加征關稅。
如果到2025年,法德“雙引擎”仍然無法實現政治穩定,那么歐盟在應對與美國的潛在貿易沖突方面將顯得乏力。
法德“內亂"
2024年的最后一個月也不太平,歐盟兩大經濟體接連陷入政治困境。
當地時間12月16日,德國國會召開特別會議,表決對總理朔爾茨的信任動議。如外界預測的那樣,朔爾茨未能獲得半數以上議員支持,明年2月23日提前選舉已成定局。組建新政府的談判可能會持續到明年4月。
據路透社報道,盡管朔爾茨希望通過提前大選重新贏得總理職位,但最新的民調顯示,保守黨在大多數民調中領先朔爾茨所在的社民黨超過10個百分點,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也略微領先于社民黨。
這場政治危機源于德國聯合政府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環境下遭遇巨大預算分歧。上個月,朔爾茨解除自民黨主席林德納的財政部長職務,自民黨隨即宣布退出和社民黨、綠黨共同組成的“紅綠燈政府”,執政聯盟一夜間“垮臺”。
法國方面,12月4日晚,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一項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依照法國憲法,總理米歇爾·巴尼耶代表政府向總統遞交辭呈。這是1962年以來法國政府首次被議會推翻。
這場不信任動議的導火索與德國類似。12月2日,巴尼耶繞過國民議會,強行通過一項社會保障法案,引發極右翼和左翼政黨強烈不滿。
在接受了巴尼耶的辭呈后,法國總統馬克龍于當地時間13日上午任命其長期政治盟友、中間派政黨民主運動黨主席弗朗索瓦·貝魯為新任法國總理。這已經是馬克龍今年任命的第四位總理,也是7月之后任命的第二位總理。
在此前的“二次組閣”磋商中,馬克龍在各政黨代表面前強調,直到2027年,也就是其總統任期結束,他不希望再主動解散國民議會。
不過,分裂隱憂仍然存在。自今年7月法國提前舉行國民議會選舉以來,法國國民議會一直處于左中右“三分天下”的僵局之中。
在兩國的政治困境中,“預算”一詞被頻繁提及,不過,兩國的情況略有不同。
法國新任總理貝魯接下來的任務是建立一個有足夠跨黨派支持的政府,以便在信任投票中幸存下來,并通過2025年預算。目前,法國面臨著縮小財政赤字的壓力,到今年年底,法國的財政赤字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遠遠高于歐盟規定的3%。
德國則可能要在新政府成立后重新牽頭起草2025年預算案,換屆前只能通過臨時預算管理德國財政。在這種情況下,德國財政部只能撥付已經獲批項目的資金,而德國的“債務剎車”(每年赤字額不得高于GDP的0.35%),讓政府在應對經濟問題時頻頻被掣肘。德媒指出,政壇動蕩意味著2025年財政預算案和其他經濟政策更難通過,本就陷入困境的德國經濟將再次受到打擊。
“雙引擎”失速
法國前總統希拉克曾表示,當法國和德國進步時,整個歐洲都在進步;如果兩國沒有進步,歐洲就會停滯不前。
在兩國因“財政預算”深陷泥潭的背后,恰恰是其經濟無法“進步”。
作為歐元區經濟的“火車頭”,德國經濟形勢尤為嚴峻。12月13日,德國央行大幅下調了對未來兩年德國經濟的預測:2024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下降0.2%,低于6月預測的增長0.3%;2025年德國GDP可能僅增長0.2%,較先前1.1%的預測下調了0.9個百分點。
德國央行行長約阿西姆·內格爾指出,德國經濟不僅面臨持續的經濟逆風,而且還面臨結構性問題,對工業、出口和投資造成影響。
“德國依靠廉價化石燃料供應和內燃機汽車生產的經濟似乎已經過時了,但政治家們很少敢公開這樣說。”美因茨大學政治學家凱?阿爾茨海默(Kai Arzheimer)指出。
法國方面,法國央行12月16日發布季度展望報告,下調了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預期。作為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法國央行現預計2024年經濟增長1.1%;2025年增長0.9%,低于9月預測的1.2%。
法國央行強調,政府的財政整頓努力和當前的政治不確定性預計將抑制消費者支出和私營部門投資。今年一系列政治危機導致消費者和企業更加謹慎,他們對于經濟前景持警惕態度,尤其是在美國可能增加關稅的情況下。
此外,經合組織(OECD)在本月發布的預測中下調了對德國和法國的經濟增長預測。預計明年德國經濟將增長0.7%,低于此前預測的1.1%;法國的預期增長率下調了 0.3個百分點,為0.9%。
作為歐盟經濟增長的“雙引擎”,法德同時面臨的經濟和財政困境,也將給歐盟帶來沉重壓力。
咨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歐洲董事總經理穆吉塔巴·拉赫曼(Mujtaba Rahman)認為,“這意味著歐洲經濟的巨大潛力將難以釋放,法國和德國無法‘全力以赴’。”
根據歐盟委員會近日發布的2024年秋季經濟展望報告,今年歐盟和歐元區經濟預計分別增長0.9%、0.8%,較今年5月份的報告有所下調。此前,歐洲央行宣布將三大關鍵利率均下調25個基點,給出的理由也是歐元區經濟前景暗淡,通脹持續放緩。
“歐洲整體的經濟壓力相對比較大。”聯博集團固定收益資深投資策略師黃慶豐表示,明年一系列的降息以及寬松貨幣政策可能為歐洲經濟帶來部分的支撐。
黃慶豐說,預估歐洲央行最少會有5—6次降息的機會,直到明年夏天政策利率到達2%這一比較中性的水準,才能進一步觀察下一步的方向。
“特朗普威脅”
更讓人擔心的是,這場歐盟國家的內部危機似乎來得格外不是時候。
美國廣播公司(ABC)報道稱,就歐盟而言,當前最緊迫的問題可能是如何應對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歐洲官員正在試圖化解一場潛在的貿易沖突,即美國對歐洲商品加征關稅,因為這可能會嚴重打擊歐洲大陸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
而在這樣一個關鍵節點,新舊政府的交替將給兩國政府,乃至歐盟的集體決策機制造成影響:在一切塵埃落定之前,政府可能會避免作出重大決策。
“政治僵局意味著歐洲錯過了與特朗普接觸的重要機會”,貝倫貝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霍爾格·施米丁(Holger Schmieding)認為,“風險在于,因為德國和法國沒有采取行動,特朗普在貿易問題上可能對歐洲更嚴厲。”
“歐洲需迅速確立一個統一的對美談判代表,比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或其他高級官員,以確保在應對特朗普政策時展現統一立場。”安聯集團首席經濟學家Ludovic Subran指出,保持歐盟27國的團結是應對特朗普可能發起攻擊的關鍵。
那么具體應該如何回應?很多分析認為,應對美國進口歐洲的商品采取類似措施,以牙還牙。
但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研究員沙內(Eric Chaney)警告說,歐盟比美國更依賴出口,單純的關稅對抗將使歐洲經濟受損更嚴重。歐盟應采取更精確的措施,例如對特定美國產品加征關稅或使用現有的貿易保護工具。
美聯社在談及歐盟的應對策略時指出,歐洲可以決定不對美國的任何關稅進行報復,從而避免一個互相破壞、針鋒相對的循環;還可以承諾購買美國液化天然氣以安撫特朗普;或為烏克蘭增加數十億美元的國防支出,以回應他對歐洲國家沒有履行北約國防開支承諾的抱怨。
這些提議盡管也可以經由馮德萊恩提出,但美聯社認為,“歐洲可以向特朗普提出的提議很小,不是一個有德國和法國資金支持的大提議。”
此外,當前歐洲的政治經濟局勢還讓歐元嚴重承壓。歐元正再度逼近與美元等價。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報道稱,盡管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及人們對其政策的預期是歐元走弱的主要原因,但德國和法國接連傳出的政治和經濟壞消息也削弱了信心。
景順首席全球市場策略師Kristina Hooper認為,歐元區將繼續受到結構性挑戰和人口問題的影響,其與美國之間的經濟將繼續分化。
“倘若歐元區明年的經濟增長相對乏力,我們可能會看到歐洲央行大幅放寬貨幣政策,如此歐元兌美元將會走弱。”Kristina Hooper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