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媚(證券時報記者)
“不能等客人來了再建酒店。”最近,在采訪一家科技公司時,其創始人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該公司最初是做手表玻璃起家的。千禧年前后,電子產品迎來發展的春天,該公司毅然轉向消費電子賽道,靠做手機玻璃屏幕等零部件逐漸成為眾多國內外知名品牌的供應商。后來,創始人敏銳地察覺到了新能源行業的商機,成為最早一批切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廠商,成功與數十家頭部車企達成合作。如今,在新能源汽車方興未艾的情況下,該公司又瞄準了人工智能風口,已為AI手機、AI電腦等智能硬件提供了零部件支持。
正是由于這份前瞻意識,該公司不斷“擴建”自己的“酒店”,源源不斷地吸引著優質客戶,以新業務打造出了第二曲線甚至第三曲線,在市場競爭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培育新質生產力作為打造發展新動能、提升自身競爭力的著力點,該公司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十分典型的參考樣本。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推動著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躍遷。縱觀人類生產力的發展歷史,從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到信息時代;從依靠簡單工具手工勞動到使用機器設備實現自動化生產,新質生產力總是相對于傳統生產力而言的,正如潮水般一浪疊一浪,在不停的翻涌中完成對傳統生產力的徹底革新。
因此,理解新質生產力必須放在歷史的框架之中,以一種變化的視角去觀察它。當今社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以創新為主導的新產業與新業態層出不窮,時代的脈搏跳動得越來越快。對于企業而言,不僅在科技的浪潮中“慢半拍”可能就會導致“滅頂之災”,哪怕與潮流“亦步亦趨”,也已經很難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企業需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下好前瞻布局的“先手棋”,搶占發展先機。
在布局方向上,應選擇具有技術高成長性、產業前景廣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尤其是通用人工智能、腦科學和類腦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制造、深海空天開發等前沿領域,是用“明天的科技”鍛造“后天的產業”,蘊藏著巨大的創新機會和產業化潛能。企業應綜合自身的資源稟賦、技術積累及行業基礎,通過內部創業、投資孵化等方式,積極切入新賽道,促進核心技術的突破及應用場景的拓展。
下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手棋”,還需要處理好兩對關系。
首先,要平衡好“立新”與“守舊”的關系。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代表著科技與產業的前進方向,前景固然十分廣闊,但往往仍處于早期蓄勢與萌芽的階段,形成大規模的產業效應仍需時間。因此,企業在“開疆拓土”的同時也要守好“主陣地”,鞏固自身原有業務的優勢,如此才能讓支撐企業成長壯大的動能始終強勁,促進新舊動能之間有效銜接。
其次,還要處理好“短期”與“長期”之間的關系。由于新業務聚焦前沿領域,技術成熟度及市場應用度都比較低,存在較強的成長不確定性。在早期階段,企業往往需要為此投入大量資源,且資金投入大、失敗風險高、回報周期長。尤其對于上市公司而言,這可能會在短期內造成利潤減少,財務指標下滑,影響投資者對公司的發展信心。這對于企業而言,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做到久久為功,不因暫時的挫折而畏首畏尾、輕言放棄。更重要的是,資本市場應給予更多耐心,以“風物長宜放眼量”的投資理念,用“長周期”換取“大回報”。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