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十四次會議,研究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部署相關工作,這彰顯了金融委對該問題的高度重視。
中小企業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支撐就業、穩定增長、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此,會議指出,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充分認識金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持續加大支持力度,切實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近年來,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上,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金融監管部門也根據各自職責分工和實際情況,積極出臺新舉措,如實施定向降準、開展中期借貸便利、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等,從資金供給上予以保障;在金融機構的設立上予以大力支持,擴大民營銀行試點范圍,增設村鎮銀行、社區支行、小微支行等,充分發揮不同金融機構在支持中小企業融資方面的功能作用;通過降低貸款風險權重,減少資本占用,多種渠道補充資本,增強銀行機構信貸擴充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通過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實行盡職免責等,提升基層銀行對中小企業“敢貸、愿貸”的積極性;通過加強與稅務等部門合作,推廣“稅易貸”、“信易貸”產品,以及推出無還本續貸業務,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等。這些措施的有效實施,使得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得以有效緩解。
數據顯示,2019年10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3.3%,比全部貸款增速高近11個百分點。此前,銀保監會副主席黃洪曾表示,2019年9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降幅超過了1個百分點,五家大型銀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52萬億元,增幅達到47.9%,超額完成全年目標。
應該說,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是多方政策協調發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尤其是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利潤增速下降、違約概率增加的情況下,銀行風險偏好下降,致使貸款發放更趨謹慎,對信貸風險的擔憂有所上升,尤其是對民營小微企業貸款更是如此。
因此,金融委會議明確要求,盡快研究出臺進一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相關舉措。要圍繞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綜合運用多種貨幣信貸政策工具,實行差異化監管安排,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對金融機構履行好中小企業金融服務主體責任形成有效激勵。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要多渠道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促進提高對中小企業信貸投放能力。要繼續完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加快涉企信用信息平臺建設,拓寬優質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面臨的實際問題。
那么,如何將金融委上述要求落實到位,不僅關系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有效解決,也關系到經濟高質量發展,關系到穩就業、穩增長、惠民生。筆者認為,相關部門應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落實金融委要求。
首先,對金融機構實行差異化的監管政策,并進行差別化的考核激勵。監管部門應根據中小企業信貸投放情況,對不同的金融機構采取差異化的貨幣信貸政策、監管政策、考核激勵政策、資本補充政策等,為服務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營造一個愿貸、敢貸、能貸的良好政策環境,從根本上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充分激發中小企業活力。同時分門別類設置不同的指標考核體系,如中小企業貸款增長率、占全部貸款的比例、新增中小企業貸款與新增存款的比例等,通過量化考核,執行不同的資本充足率、不良率、撥備覆蓋率等標準,并減少現場檢查頻率,形成正向激勵,促進各銀行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其次,進一步明確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等業務邊界和市場定位,形成分工明確、職能互補、競爭有序的良好金融服務格局,避免金融資源過度配置到大型企業之中,通過準確市場定位,努力解決中小企業資源配置不足,有效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此外,要為中小銀行補充資本創造寬松的環境,提高其信貸供給能力。據測算,非上市銀行提供了我國貸款總量的近四成,對信貸的影響不容小視。而這些非上市銀行大部分為中小銀行,由于資本金不足,制約了信貸投放能力。為此,一方面,中小銀行要通過自身盈利來補充資本,另一方面,也要為中小銀行補充資本廣開渠道,通過IPO、定增,發行可轉債、永續債、優先股、二級資本債等方式補充資本,以滿足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