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胡華雄
近日,香港創業板市場(GEM)的表現再次引起人們關注,源于有傳媒報道稱標普香港創業板指數只有歷史高峰時的一個零頭,近乎“歸零”。
香港創業板也曾有風光時刻,比如于2003年3月推出的標普香港創業板指數一度呈現連續漲勢,并曾超過1000點,最近10年內的2015年也曾超過800點,如今點位跌至僅有25.30點。
平心而論,香港創業板的“窘境”并非現在才出現。早在今年以前,該指數較歷史高位的最大跌幅就已超過九成。這一指數今年以來又開啟新一輪下跌,并于近期創出歷史新低,年內累計跌幅已有約三成。
香港創業板的整體低迷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在證券供給方面,香港創業板近年優質公司流入流出失衡。數據顯示,香港創業板已有兩年多無新股上市,最近的一只創業板新股為2021年1月上市的裕程物流,這與同期香港主板超200只新股上市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不僅優質上市公司少,近年不少香港創業板公司紛紛轉往香港主板,今年以來已有包括非凡領越、中國創意控股、傳承教育集團在內多家香港創業板公司考慮或已轉至香港主板。優質公司的缺乏使得香港創業板市場對于投資者的吸引力有限,融資功能退化,反過來降低了對一些優質潛力公司來此上市的意愿。
另一方面,香港創業板市場近年流動性缺乏。以9月15日的情形為例,當天香港創業板336只股票中,超過160只股票成交量為0,流動性的缺乏使得多數創業板股票股價承壓,上述股票中,有近320只股票最新股價不足1港元。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即便面臨困難,未來香港創業板市場也并非前景一片黯淡,相信未來還是仍有可為,這可能需要各方共同做出努力。
筆者認為,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其一,證券市場的表現需要經濟基本面支撐。近年受到各種因素綜合影響,港股市場整體表現比較低迷。未來一段時間,需要各方進一步采取切實有力措施抓經濟,推動經濟進一步復蘇,給港股市場及其中的創業板市場提供良好的經濟基本面支撐。
其二,與其他很多國家和地區證券市場相比,香港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程度高,這一點從標普香港創業板指數成份股區域分布上也可以看出來。資料顯示,該指數49只成份股所對應的公司中,中國香港公司30家,中國內地公司12家,新加坡公司4家,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公司各1家。港股的高國際化程度顯然是其優勢所在,這一塊需要加強而非削弱,未來的香港創業板市場或需進一步加強開放和創新,從機制上增強對全球優質公司的吸引力。
其三,厚植本地科技和產業基礎。這方面,筆者認為香港可以學習新加坡,在保持金融中心的底色的基礎上,大力培育有競爭力的產業,包括高端制造業產業,努力提高科技競爭力,為香港創業板市場提供更多的科技含量足、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形成強大的自我“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