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產業鏈重構加速,在“鏈主強則產業鏈強,產業鏈強則產業強”的共識下,中國產業經濟正迎來一場由“鏈主”企業引領的深刻變革。
“鏈主”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哪些“內功”和“外力”?“鏈主”企業在世界舞臺上需要發揮什么功能?在5月15日舉辦的2025中國社會責任投資高峰論壇上,多位與會人士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業內人士認為,兼具技術創新力與資源整合力的“鏈主”企業,不僅成為產業鏈價值躍升的核心引擎,更在推動可持續發展、踐行ESG(環境、社會和治理)理念中扮演關鍵角色,其具有較強的示范效應和帶動效應,往往能賦能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ESG成為“鏈主”企業“走出去”必選項
一般而言,“鏈主”企業不僅能夠推動自身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能將發展動力傳導至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提升產業鏈價值。當下,中國“鏈主”企業“出海”成為一大發展趨勢。
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部負責人胡煦認為,“鏈主”企業“走出去”非常需要關注與ESG、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議題。
這也是當下市場的共識。據悉,海外市場對企業的ESG表現有嚴格的監管要求,同時ESG也成為國際投資者投資決策的重要因素。許多國際投資者在評估潛在投資對象時,會重點考察其ESG表現。
與此同時,南南合作金融中心總干事吳忠表示,“鏈主”企業要特別注重社會價值,引導可持續發展。比如,要用國際規則和國際語言在當地做事情、適應當地的法律和環境等要求,這樣才會讓中國“鏈主”企業深耕發芽,得到當地的認同。
上市公司領跑ESG信息披露
作為中國優秀企業群體的代表,近年來,A股上市公司積極將ESG理念和要求融入商業模式和管理體系,持續探索ESG實踐樣本。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和社會責任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可持續信息披露已成為企業與投資者溝通的關鍵。
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5日,A股市場超2400家上市公司獨立披露2024年ESG報告,披露率占比超45%,無論是上市公司披露數量還是披露率,都創下近五年來的新高。這一趨勢顯示ESG正從企業發展的“附加題”變為“必答題”。
以滬市為例,2024年度,滬市主板共1068家公司單獨披露ESG相關報告,披露率約63%,同比提高6個百分點,披露率再創新高,自愿披露的公司增長至861家,837家公司連續三年以上披露ESG相關報告。科創板公司中,241家單獨披露ESG報告,科創50指數公司實現全覆蓋,科創100指數公司覆蓋率達66%;全部586家公司均在2024年度報告相關章節中多樣化披露ESG實踐信息。
這一結果既是A股上市公司的主動作為,也有監管政策的指引。2024年,隨著證監會統一部署,滬深北三大交易所發布了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今年,滬深北交易所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指南,助力上市公司披露高質量ESG報告。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副會長潘春生表示,上市公司積極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優化治理架構、加快綠色轉型、承擔社會責任等方式,助力“雙碳”目標實現。許多上市公司發揮“鏈主”作用,對供應商進行多維度賦能、倡導合作伙伴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推動上下游共同綠色轉型、幫助供應商改進生產流程、提升管理水平,共同應對行業挑戰。同時,上市公司不斷積累信息披露經驗,提升報告質量和透明度。中上協助力上市公司發展,強化管理能力建設。2025年,中上協將繼續推動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提升發展韌性。
金融力量助力可持續發展
無論是“鏈主”企業,還是中小企業,其發展和壯大都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支持。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其也需要利用自身業務推動“鏈主”企業和整個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多家商業銀行主動融入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圍繞區域優勢產業,找到優質“鏈主”企業,以“行業綜合解決方案”服務產業鏈上下游客戶。
浦發銀行副行長、董事會秘書張健認為,站在商業銀行的視角,踐行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關鍵要把握好三對關系:一是外在要求與內在發展驅動的關系,因為社會責任是商業銀行優化信貸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已成為新增長引擎;二是經濟價值與多元社會價值的關系,這兩者共生共榮,發展普惠金融有助于構建“大中小微個”相協調的豐富客戶生態;三是企業發展與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關系,共生、共贏、共享的理念會使企業更具有創新性和競爭力,有助于構建和諧的企業生態。
談及如何面向產業鏈中小企業提供精準金融服務與資金資源,某“鏈主”企業下屬財務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通過對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企業的合作進行分級分層,再結合這些企業與公司之間具體業務往來所產生的不同環節的金融需求,從而抓準痛點,推動面向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落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