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讀秒階段的中國車市淘汰賽迫使面臨生存危機的汽車企業開始尋求抱團取暖,即使是曾經依靠合資汽車品牌高枕無憂的汽車央企也在籌謀合并重組,以放大規模優勢,提升經營效率。
日前,東風汽車集團和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旗下多家上市公司同時發布公告,母公司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可能導致間接控股股東發生變更,但不會導致實際控制人發生變更。
此消息被視作醞釀多時的汽車央企整合即將啟動的前哨。國內三家汽車央企分別為一汽集團、東風集團以及隸屬于兵裝集團的長安汽車。由于一汽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沒有發布類似公告,業內猜測此次汽車業務重組僅涉及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
近兩年來,吉利、長城、上汽等多家民企和地方國企已經著手在企業內部實施品牌整合和供應鏈統一,而東風和長安的整合標志著汽車領域企業與企業之間兼并的開始。
市場消息稱,東風和長安以及兵裝旗下其他汽車業務重組后,將合并形成全新汽車集團。相關運作良好的汽車品牌會保留,但是不會再有東風和長安兩大汽車集團的存在。
2024年,東風汽車集團和長安汽車總銷量分別為248萬輛和268.3萬輛。合并完成后,中國車市將誕生一家年銷量規模超過500萬輛的汽車巨頭。僅以銷量計算,新企業將超過比亞迪,一躍成為國內第一大汽車集團。
多位汽車業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他們對兩家公司有望深度重組的消息并不意外,但認為這一決策來得突然。有媒體報道稱,此次汽車產業重大重組決策時間不會超過一個月。
今年1月,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局長林慶苗在國新辦發布會上稱,國資委將以中央企業重組整合為抓手,深入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并提到要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汽車行業不過是近兩年國資并購重組熱潮下的新注腳。
或為鋪墊此次重組,三大央企高層經歷了人事互換和調整。現任東風汽車集團董事、總經理周治平在三大汽車央企均有任職經歷,并曾在兵裝集團長期任職,對長安汽車業務熟悉;去年7月擔任一汽集團副總經理的陳彬過去一直在東風汽車集團工作。
另外,2025年1月,長安汽車總裁王俊升任兵裝集團副總經理。一位業內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這或為王俊在重組后汽車集團任職做準備,“至少行政職級上要與東風集團高層相匹配”。
一個可能性猜測是,一汽或將在東風和長安完成整合后再加入。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梅松林指出,同時三家央企合并操作難度系數過大。國資委分兩步走可以利用先前整合經驗,少走彎路。
但是,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李顏偉向界面新聞稱,一汽位居東北,承擔東北振興的任務;另一方面,相比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一汽沒有明顯的短板,在新能源汽車強勢崛起下銷量依然穩健,有獨立發展抵御市場沖擊的韌性。
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浪潮席卷的當下,未能及時做出調整的傳統汽車企業市場份額急劇縮減。去年兩會期間,國資委主任張玉卓直接喊話三大汽車央企,稱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發展還不夠快,不如特斯拉,不如比亞迪”。
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發布的2024半年報數據顯示,兩家企業的盈利能力均出現了顯著下滑。東風集團歸母凈利潤僅為6.84億元,同比接近“腰斬”;長安汽車同比大幅下滑六成至28.32億元。
梅松林向界面新聞表示,過去這兩家汽車央企在合資品牌加持下,均在穩定的燃油車市場里位居前列,但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全新競爭環境使其開始面臨生存危機,銷量和利潤均遭受挑戰。
“深度整合能夠放大兩家央企的規模優勢,降低成本和提升經營效率。”梅松林說,兩家央企互補性較強,可以在內部選擇最好的平臺、供應鏈和研發工程人員,讓優質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商湯絕影CFO、前奧緯咨詢董事合伙人張君毅補充認為,兩家合并或能集中優勢資源攻克企業發展核心問題,避免重復投資,防止內部自我競爭帶來的損耗,也能更好地與規模優勢突出的比亞迪、吉利等民企相競爭。
考慮到國資委過往推進專業化重組整合的力度以及想要整合優勢資源的決心,多位分析人士向界面新聞表示,此次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的重組大概率不是簡單的股權交換,各自仍保持獨立運作,而是會在內部深入融合。
由于此前沒有過如此大規模的汽車央企合并經驗,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重組難度系數不低。另從汽車業企業發展歷史來看,順利實現兩家大規模企業合并的成功先例也相當少見。如雷諾與日產的合并以及近期本田和日產的重組,最終都不歡而散。
國內三家汽車央企曾在業務層面展開合作,但結果難言成功。2019年,三家汽車央企與阿里巴巴等公司簽訂合資協議,成立網約車平臺公司T3出行;2020年,三家又與南京市江寧區共同出資組建中汽創智,開發前瞻性技術。這兩家公司沒有在市場上占據領先位置。
梅松林認為,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重組的最大挑戰是組織結構的優化,要在兩家諸多定位類似的品牌、供應商、工廠、經銷商中擇優選擇,并妥善處理人員安置問題。
東風集團旗下自主乘用車品牌包括猛士、嵐圖、奕派、風神、納米、風行;長安汽車則擁有啟源、深藍和阿維塔三個乘用車品牌。其中,兩家投入重資扶持的嵐圖和阿維塔均與華為合作,競爭高端新能源車市場;奕派又和啟源在小型車價格段存在明顯重疊。
在數十年獨立發展中,兩大汽車公司還各自發展形成了完備的供應鏈體系,涉及動力、電池、底盤等多個領域。如何將兩大集團業務梳理清楚,并達成協同發展的目的將是合并后的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張君毅向界面新聞指出,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合并,其上市母公司及附屬子公司可能因業務重疊還將面臨同業競爭問題。若未妥善處理,存在證監會問詢、行政處罰或重組方案被否的可能。
由于東風集團在行政級別高于長安汽車,部分觀點認為東風集團將在此次重組后的領導班子中占據主導。但尷尬的是,在需要整合的自主品牌業務上,長安汽車當前發展優于東風集團。而由相對弱勢企業主導整合強勢公司,最終效果或要打一個問號。
根據李顏偉向界面新聞提供的數據顯示,2024年長安汽車自主品牌份額占公司總銷量78.%,而東風集團主要依靠合資品牌,其自主品牌銷量占比不到20%。并且,在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上,長安汽車新能源車銷量占比上升至40%以上,東風集團僅約為22%。
“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重組,有望補齊在自主品牌和新能源車型上的短板。然而,市場擔憂東風集團在發展自主品牌時存在的戰略規劃不當和執行力不足的問題,若帶到新企業,可能導致雙輸的局面。”李顏偉向界面新聞表示。
二級市場的股價走勢反映了這一隱憂。在兩家企業或將重組消息傳出后,東風系企業股價一字漲停,而長安汽車股價在短暫上漲后又最終回落,反響較為平淡。
此外,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均有自身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整合一定程度上將增加管理復雜性,反而可能導致內部資源的分散和內耗。新企業需要一位強有力的領導人,有魄力和決斷力理順積弊。
李顏偉告訴界面新聞,想要擺脫競爭劣勢,新企業的核心仍是找準產品方向,明確自身的護城河。與此同時,還需要建立一套兼容并包、開放有活力的人才管理機制。
依據梅松林的推測,今年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能夠順利完成新企業組織架構的梳理即是邁出了第一步,業務層面的整合還要更漫長的時間推進。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重組成功,將在業內形成示范效應,帶動更多企業的尋求重組合作。在行業淘汰賽的危機當下,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被無限壓縮,規模壯大是企業能夠做強做優第一步。
咨詢公司麥肯錫的數據顯示,中國車市集中度正逐步提高,銷量在60萬輛以上的品牌從2020年的11個增至2024年的13個,這是依靠吸收弱勢品牌的市場份額而實現。不具備規模優勢的弱勢品牌數量正在減少。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曾公開表示, 未來三年內,中國市場或有70%的品牌面臨“關停并轉”;華為車BU董事長余承東認為,未來中國汽車市場的主要玩家可能小于等于5家 。
就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重組的消息,東風汽車回復界面新聞表示,目前暫無進一步信息,按照集團統一步驟來操作。長安汽車回復稱,以公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