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2月10日起正式施行的《公司登記管理實施辦法》相關條款直指“職業閉店”亂象,將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凈化消費市場環境。整治這一亂象,本質上要管好預付式消費,通過管住預付資金,從源頭防范經營主體惡意逃廢債務,斬斷“職業閉店”黑灰產業鏈條。
2月10日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出臺的《公司登記管理實施辦法》正式施行,對明顯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惡意轉移財產、逃避債務或者規避行政處罰,可能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公司登記機關依法不予辦理相關登記或者備案,已經辦理的予以撤銷。這項規定直指“職業閉店”等市場亂象。
什么是“職業閉店人”?“職業閉店”對消費市場有哪些危害?如何整治相關市場亂象,提振消費信心?記者進行了采訪。
“職業閉店人”隱蔽性較強,固定證據難度較大
近年來,“職業閉店人”參與預付式經營企業閉店逃債、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一些不法商家甚至在閉店前還會以店慶等名義用低折扣吸引消費者預存費用,套取大量資金后卷款消失,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擾亂市場經濟秩序。
所謂“職業閉店人”,指的是憑借自身商業經驗,利用消費者的信任和法律監管的縫隙,通過變更法定代表人(股東)、轉移資產、分流客戶等套路手段,專門為經營不善、面臨倒閉的公司設計“跑路”方案,幫助其逃避債務和法律責任,以及處理后續客訴等工作的群體。這類“職業閉店人”隱蔽性較強,固定證據難度較大。
2024年10月,北京市通報打擊“職業閉店人”全國首案引發熱議。北京小蕃茄教育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稱“藝術傘”)、北京木翼創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稱“木藝藝術”)2家藝術培訓機構涉嫌“職業閉店”。經多方取證調查,北京市相關部門撤銷了“藝術傘”“木藝藝術”虛假變更登記事項,將閉店鏈條中韓某、張某、賈某等9名自然人認定為虛假登記直接責任人。
“此案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撤銷了閉店企業虛假變更登記事項,讓妄圖逃避法律責任的企業負責人承擔其應該承擔的責任與債務,對直接責任人采取3年內不得再次申請企業登記的禁限措施,有效震懾心存僥幸的潛在閉店企業與閉店中介,嚴厲打擊模式化、行業化的‘職業閉店’違法亂象。”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朱巍認為。
2024年12月,市場監管總局出臺《公司登記管理實施辦法》,涉及虛假登記的直接責任人自登記被撤銷之日起3年內再次申請登記等情形的,公司登記機關不予辦理相關登記或者備案。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說:“這些新規定讓原來‘職業閉店人’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套路玩不靈了。行政機關可以把公司的登記恢復成原樣,老股東要想逃避債務也是白日做夢了。新規有利于嚴肅公司登記程序,維護交易安全,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要厘清“職業閉店”與正常閉店的區別,精準打擊
值得注意的是,要厘清“職業閉店”與正常閉店的區別,才能對“職業閉店”精準打擊,同時不影響市場“新陳代謝”。
我國法律法規對經營主體市場退出機制已有較為完善的規定,當經營主體因財務困難、市場萎縮、自然災害、經營不善等因素無法繼續維持業務時,可以按照公司法、破產法等申請一定期限的主體歇業,也可以在完成自主清算或破產清算后進行主體注銷。
實際上,經營主體尋找專業團隊指導幫助合法合規進行市場退出無可厚非,但以逃廢債務為目的的“職業閉店”行為觸犯了公眾道德和法律底線。市場監管部門經過調查,發現“職業閉店”有明顯特點。
專家指出,“職業閉店”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專業“老賴”行為,在消費維權各環節設置障礙,消磨消費者的耐心和時間,從而達到協助經營主體逃避責任、逃廢債務,并對消費者預付資金進行收割的目的。其不僅破壞公司制度的誠信基礎,侵害消費者及債權人合法權益,還讓原本誠信經營的商家遭受消費者信任危機,危害消費信心。
下一步,市場監管部門將強化與行業主管部門信息互通共享,對預付式消費經營企業變更登記環節加強審查,依法撤銷以惡意逃債閉店為目的的法定代表人(股東)變更登記,斬斷“職業閉店”黑灰產業鏈,凈化消費市場環境。
整治“職業閉店”亂象,本質上要管好預付式消費
“先付款、后消費”的預付式消費模式在生活中很常見。但有些經營者忽視實際經營情況,無序發卡、無序擴張,最終導致負債累增、資金鏈斷裂,為“職業閉店”提供了生長土壤。“職業閉店”其實是預付式消費亂象的一種極端表現,整治這一亂象,本質上要管好預付式消費。
治理預付式消費亂象的關鍵在于管住預付資金,從源頭防范經營主體惡意逃廢債務,斬斷“職業閉店”黑灰產業鏈條。但是,預付式消費涉及多個行業領域,監管職責不清,多頭監管可能出現“真空地帶”,導致大量預付款游離在監管之外,形成規模龐大的資金池,極易誘發風險和亂象。
此外,預付式消費一旦出現問題,消費者維權成本非常高,特別是如果進入民事訴訟程序,舉證難、周期長,大部分消費者因不愿意再投入時間和金錢而選擇放棄。即使有消費者最終堅持下來并得到法院支持,但由于被執行人提前轉移資產、目前無可供執行財產,消費者還是無法拿到原有資金及相應賠償。
專家建議加強預付式消費管理的頂層制度建設,加快制定預付式消費專門行政法規,將全部預付式消費統一納入監管。圍繞備案準入、資金監管、信用約束、行為規范、爭議解決等各環節,健全預付式消費基本規則,在事前、事中、事后各環節全面規范預付式經營活動,細化經營者義務和法律責任。通過立法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落實行業主管部門、屬地政府監管職責,形成治理合力。
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信用體系,相關部門可推動建立預付費消費監管平臺和風險預警機制,將預付式消費商家的信用數據及動態評價結果納入社會信用體系,要求商家定期更新相關信息,對失信行為實行聯合懲戒。各有關部門及消協組織通過多種渠道廣泛開展預付式消費風險提示,提高消費者的風險識別能力,引導消費者知情消費、理性消費。
■鏈接
“職業閉店”有哪些特點
市場監管部門經過調查,發現“職業閉店”有以下特點:
一是在網絡平臺廣泛發布“職業閉店”“安全閉店”等信息,招攬有“閉店”需求的客戶,根據商家情況量身定制一套包括解散員工、重組客服團隊、降低消費者預期、誘導接受不公平方案等內容的閉店方案;
二是協助商家在短時間內變更法定代表人(股東),將法定代表人(股東)更換為無債務償還能力的“背債人”,達到“無責退出”的目的;
三是采取制作虛假財務報表、搬運設備等各種手段轉移資產,拒不履行退費償債義務;
四是制定一套不合理、不公平的閉店方案來處理后續維權問題,先是穩住消費者情緒,逐步降低消費者預期。如果消費者不接受閉店方案并進行投訴或發起訴訟,“職業閉店人”會出面處理,一拖再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