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開工,VC機構投后管理人員吳越(化名)便投身于被投項目梳理,項目退出成其年度關鍵任務。當下,一級市場股權投資降溫,多數基金步入退出清算期,IPO遇阻,并購退出嶄露頭角,成為 VC/PE機構的新希望,并購人才需求也水漲船高。投資機構不惜重金攬才,但高薪能否破局?人才難覓又該如何應對?在探索并購業務的路上,機構們正面臨重重挑戰,而這背后是整個一級市場對退出的急切渴望。
不惜重金“挖”并購人才
“我們成立了并購部,還引進了一個外部合伙人來專門負責項目的并購退出。”蛇年開工首日,吳越就投入到被投項目的梳理工作中,作為VC機構的投后管理人員,他今年最大的KPI就是項目退出。
眼下,一級市場股權投資節奏放緩,大多數基金處于退出清算期,項目退出幾乎成為每家VC/PE機構的“頭等大事”。而在首次公開募股(IPO)退出渠道受阻之下,并購退出逐漸成為機構實現退出的新路徑,并購人才的需求也隨之激增。
開年后,記者瀏覽多家招聘網站發現,有多家投資機構發布了與并購相關的崗位,比如投資并購經理。崗位職責主要負責尋找并購機會、進行盡職調查、協調交易結構、談判條款等。任職要求幾乎都是有10年以上的并購經驗和談判技巧。
值得注意的是,機構對這類并購人才開出的薪酬都不低,并購經理月薪在3萬—6萬元之間,而并購總經理則開出高達200萬元的年薪。這一薪酬水平已接近主流美元基金的標準,顯示出機構對并購人才的重視和誠意。
有數據統計,中國并購經理的平均年薪可達50萬元左右,而并購總監和副總裁等高級職位的年薪則更高,可以達到80萬至120萬元。這些高薪反映了并購工作的重要性和復雜性,以及對專業人才的高需求。
此外,記者留意到,不少機構把招聘重點放在了投后管理崗。某招聘平臺上一名獵頭告訴記者,相比以往,VC/PE機構對投后管理崗的招聘要求,多了一項“并購經驗”。
VC/PE機構招聘方向發生變化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級市場對于退出的焦慮。“我們也努力推進并購退出,但主要靠投資團隊和投后管理人員,沒有新增的預算來增加相應崗位。”北京一家早期投資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增加一名并購人員是不是就行?因為并購的最終成交是依賴多方面因素的。”
而事實上,從一些機構的招聘情況來看,擁有豐富經驗的并購人才并不好找。“中國并購行業起步和發展都比較慢,因此專業的并購人才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券商的并購部門。”華南某券商一名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券商行業從事并購業務的人也就區區幾百人。
更青睞“確定性”的退出方式
“不少項目已經等不下去了,并購退出對企業和對我們來說,可能都是現在的最優選了。”吳越告訴記者,梳理手上被投項目的目的,是把IPO可能性越來越低的項目,盡早退出。
據記者了解,不少VC機構目前都處于同樣的狀態,一方面梳理手上項目并購的可行性,另一方面接洽上市公司,尋找合適買家。甚至有機構表示,“只要有并購‘買家’,我們可以把投資組合全部打開,供其挑選。”
盡管當前每家機構都在絞盡腦汁、多方奔走為手上的項目尋找合適的“買家”,但真正成交的案例屈指可數。“我們也在一個個項目地談,但進展都不太順利。”吳越表示。
記者與機構人士交流發現,大家普遍的心態是,雖然這個過程很不容易,但以此為契機探索并購業務,倘若成功,就相當于給自己開辟了出一條新的“活路”。
對于招聘并購經理,受訪人士普遍認為,是否有效還取決于市場環境、行業趨勢、具體項目的質量等因素。如果整體并購市場活躍,并購退出自然更可行;反之,即使有優秀的并購經理,也可能難以達成理想交易。
此外,VC/PE機構還需要考慮成本收益。“高薪聘請并購經理是否能帶來足夠的回報?機構是否在投入與產出之間找到了平衡?”上述北京一家早期投資機構負責人認為,高薪招聘并購人才增加了機構運營成本,若未能達成預期交易量,可能拉低整體回報率。
從2024年一級市場的整體退出情況來看,執中Zerone數據顯示,中國公司2024年在A股、港股及美股共219家上市,較2023年下降高達82%,其中港美股上市占比達到54%。
同期,共有2393家公司發生老股轉讓事件2681件,較2023年下降近30%。2024年共有1794家公司發生回購交易事件1855件,整體數據較2023年提升約8%。從回購交易同比上升來看,投資機構青睞“有確定性”的退出方式。
校對:李凌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