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古都西安的文旅答卷頗為亮眼:長假期間,全市3A級以上景區和旅游休閑街區接待游客1620.9萬人次,入境游訂單同比增長121%。多家旅游在線平臺發布的春節旅游熱門目的地榜單上,西安均有一席之地。
從漢服潮、演藝熱再到非遺文創頻頻出圈,春節“長安游”火爆的背后,是對厚重歷史文化資源的持續挖掘與迭代創新。不斷推出的文旅新業態,既滿足了游客更加注重情緒價值和文化需求的消費心理,也折射出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活力。
滿足情緒價值 “為快樂買單”
回程的高鐵上,河南游客周敏開心地同朋友分享在西安過年的照片。古城墻下、大雁塔旁、曲江池畔,留下了她一襲華服、笑意盈盈的快樂瞬間。
“我是專程來西安穿漢服的。走在大唐不夜城,我和扮演‘李白’的NPC演員吟詩對賦,那一瞬間,仿佛穿越到了唐朝。”周敏說,相較于傳統旅游“看景點”,自己更喜歡慢節奏、嘗新鮮的體驗,愿意“為快樂買單”。
承載著盛世長安的記憶,西安與“中國年”的來歷有著不解之緣。2000多年前,漢武帝在長安城定下農歷正月為歲首,此后以正月初一為開端的“中國年”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
如今,到西安感受中國年味,越來越成為當代人迎新春的時尚。攜程發布的《2025年春節旅游總結報告》顯示,西安在全國春節旅游熱門目的地中表現突出,在親子游、年味目的地、租車目的地等多個榜單中名列前茅。
“聚焦抓非遺、促消費兩大主題,春節期間,西安策劃舉辦非遺主題及新春文旅系列活動,‘西安年·最中國’城市IP的影響力持續擴大。”西安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非遺熱持續火爆。依托“非遺年貨購物月”“百家非遺進街區”等活動,西安多地推出非遺表演、非遺集市、非遺體驗等一站式消費平臺。在西咸新區昆明池·七夕公園,頂缸、抖空竹、木偶戲等表演輪番上演,游客李曉說:“孩子們都看呆了。我們還體驗了非遺剪紙和糖畫,感受到濃郁的年味。”
已出圈多年的漢服熱又有新表現。美團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西安納入該平臺的漢服門店已有467家,日均銷售額達9.5萬元。順豐快遞將市內星級飯店、A級旅游景區等納入漢服退還服務點,實現線上快速下單、1小時寄送全城、24小時內異地歸還。春節期間,西安順豐漢服寄遞日均消費同比增長15%。
“由這些變化可以看出,滿足情緒價值的消費產品、獲取方式更為便捷的旅游服務,越來越受到市場歡迎。”陜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張燕說,春節期間,越來越多人開始走出家門,渴望卸下一年的辛勞讓自己開心,而西安豐富的非遺活動、旅游演藝等產品,正契合了消費者“為快樂消費”的需求。
注重文化體驗 “沉浸感拉滿”
“仿佛歷史來到了眼前!”沈陽游客張女士一家4口來西安過年,由于驚喜連連,原定6天的行程延長到了9天。在驪山腳下,他們參觀兵馬俑、華清池,觀看了大型實景演出《長恨歌》《復活的軍團》。在灞河岸邊,展現絲路繁華的演藝《駝鈴傳奇》令一家人贊不絕口。
“先在景區看遺址,又在演出中觸摸‘活起來’的歷史,沉浸感拉滿,非常奇妙。”她說。
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文化積淀豐厚、歷史遺跡眾多。基于此,西安持續激活歷史資源、創新文化表達,“秦風唐韻”穿越而來,為游客帶來滿滿的沉浸式體驗。
長城“從天而降”,兵馬俑“破土而出”;舞臺上時而波濤洶涌,時而大雪紛飛……在浐灞國際港,大型演藝秀《西安千古情》將波瀾壯闊的歷史風云呈現在觀眾眼前。1月31日至2月2日,該演出連續三天單日上演18場,創下西安大型旅游演藝單日演出場次、游客接待量新高。
《西安千古情》景區還上演了六面變臉、木偶戲、華陰老腔等一系列非遺節目。第一次到中國過春節的英國游客羅莎莉(Rosalie)說,自己和“兵馬俑軍團”擊掌拜年,還欣賞到西游記皮影戲,“傳統劇目融合現代聲光電技術,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包容與創新。”
走進位于曲江新區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紛紛揚揚的落雪裝點街巷,“西域公主”與“傘娘”踏雪獻舞,NPC“月老”“財神”為游客送財道喜。除了《大唐燕樂》等輪番上演的百余場非遺演藝外,街區還推出沉浸式尋寶地圖、AI定制寫真等數字技術應用產品,通過科技賦能讓游客“夢回大唐”。
扮演王維的NPC演員李嘉誠直觀感受到了消費心理的變化,“以往游客最多和我打個招呼,現在則更加注重文化體驗。他們會找我對詩,甚至帶著劇本邀請我和他們互動演出,自己當主角。”
“游客愈發多元的消費需求,倒逼著文旅企業推出兼具文化性、體驗感和互動性的新產品。”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負責人鄒林豐說,得益于VR體驗、AI換臉拍照等新場景、新玩法的帶動,春節期間街區日均游客量突破萬人,同比增長12.8%,其中接待外國游客量同比增長28%。換裝、美食、文創等二次消費比重已超過總營收的三分之一。
適應細分市場 消費鏈不斷延長
天色漸暗,位于西安市中心的鐘鼓樓廣場已是人山人海。有600多年歷史的鐘樓即將點亮,許多游客身著漢服早早就位,一旁的旅拍攝影師指揮若定,幫助客戶尋找最佳拍攝角度。
移步換景,鐘樓旁的一間文創小店內,“絨饃饃”“塔寶”“秦小俑”等產品琳瑯滿目。這些脫胎于西安本地美食和名勝的文創產品趣味十足,走紅線上線下。
“買文創很有儀式感,見證著‘我來過這里’。不同城市的文創產品都是未知的,旅行也是收獲驚喜的歷程。”言談間,來自湖北的大學生林婉怡發出一條朋友圈,“我還準備發小紅書,分享在這里的春節體驗。”
妝造、旅拍、收集文創產品、打卡網紅景點……古老的鐘樓周邊,新玩法不一而足。“在最初觀光游的基礎上,漢服旅拍、研學旅游、文創經濟等新業態持續涌現,不斷適應市場細分的變化,文旅產業的消費鏈條正在被拉長。”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旅游管理系教授李瑛說。
“這個春節,西安躋身租車旅游目的地熱門城市之列,反映出文旅市場的新趨勢。”張燕說,這表明西安對青年群體的吸引力在增強,游覽完知名景區后,年輕人更愿意開車多走走,人流量也從主城區開始向周邊地區外溢。
作為西安市遠郊區,鄠邑區感受到了這種變化,春節長假累計接待游客289.08萬人次。秦嶺腳下,蔡家坡村的鼓舞巡游、非遺展示、農產品展銷等火爆異常,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來。“我在抖音上關注蔡家坡村很久了,這次專門坐高鐵到西安,再租車到這里,體驗不一樣的關中鄉村年味。”延安游客陳元濤說。
“持續深挖傳統文化、推動產品創新轉化,并借助短視頻等平臺傳播城市形象、實現與消費者的情感連接,進而形成良性互動,這是西安文旅從‘網紅’到‘長紅’的重要原因。”李瑛分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