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2月7日發布實施《關于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聚焦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突出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增強制度包容性、適應性,推動要素資源向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低碳、普惠民生等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集聚。
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周小舟表示,證監會將制定細化落實工作方案,切實抓好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加強與相關部門、地方政府的協同配合,壓實行業機構責任,督促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因地制宜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從嚴打擊以金融“五篇大文章”為名實施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支持創新和服務新質生產力
《實施意見》共分為8個部分、18條措施。明確了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強調要聚焦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和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增強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強化資本市場在促進創新資本形成、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在科技金融部分,《實施意見》要求,加強對科技型企業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圍繞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型企業的各個環節提出具體舉措。包括支持優質科技型企業發行上市,持續推動“科技十六條”“科創板八條”等一攬子政策措施落實落地,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引導科技型企業合理用好境內外上市“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優化科技型上市公司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等制度,實施好“并購六條”,支持上市公司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強鏈補鏈等實施并購重組。引導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暢通多元化退出渠道,拓寬資金來源,促進“募投管退”良性循環。加大多層次債券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優化科創債發行注冊流程,支持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項目發行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
《實施意見》分別圍繞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科技金融等提出具體舉措。一是豐富資本市場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產品制度體系。健全綠色債券、可持續信息披露等標準體系,支持綠色產業股債融資,研發更多綠色期貨期權品種。二是提升資本市場服務普惠金融效能。落實好國務院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部署,完善資本市場服務中小微企業制度安排,豐富服務涉農主體方式,更好滿足居民多元化投資需求。三是推動資本市場更好滿足多元化養老金融需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支持銀發經濟企業股債融資。四是加快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賦能資本市場。推動行業機構數字化轉型,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監管智能化轉型。
另外,《實施意見》要求,加強行業機構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務能力,督促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完善定位和治理,加強合規管理與風險防控。并明確提升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合力,加強與相關部門、地方政府的協同配合,統籌做好防風險、強監管、促高質量發展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
周小舟介紹,《實施意見》是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資本市場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實施意見》堅持用改革的思維和方法,聚焦“五篇大文章”重點難點問題,結合落實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等部署要求,研究提出更有針對性、可操作的政策舉措。
具體來看,在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實施意見》明確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包括進一步健全精準識別科技型企業的制度機制,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上市;完善科技型企業信息披露規則;優化新股發行承銷機制,適時擴大發行承銷制度試點適用范圍;多措并舉活躍并購重組市場,優化并購重組估值、支付工具等機制安排,等等。
在加大投資端改革力度方面,《實施意見》要求落實好《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及實施方案,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穩步降低公募基金行業綜合費率,完善投資顧問制度規則;推動養老金、保險資金等合理擴大投資范圍,推動各類專業機構投資者建立健全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機制等。
在發展多元股權融資和多層次債券市場方面,《實施意見》圍繞完善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作出多方面安排。包括促進私募股權創投基金“募投管退”良性循環,推進基金退出“反向掛鉤”政策優化和實物分配股票試點,研究完善基金份額轉讓機制,發展私募股權二級市場基金(S基金);深入推進北交所、新三板普惠金融試點,健全區域性股權市場“專精特新”專板綜合服務;推動科技創新公司債券高質量發展,探索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業務,發展綠色債券、綠色資產支持證券、鄉村振興債券等。
周小舟表示,《實施意見》意在對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作出系統部署和明確要求,加強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
持續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實際上,證監會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持續加力,過去一年,證監會重點圍繞做好科技金融這篇文章,先后發布實施“科技十六條”“科創板八條”“并購六條”等政策文件,不斷完善支持科技創新的監管體系和市場生態,
一些積極變化逐步顯現:一批處于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領域的“硬科技”企業先后登陸A股市場,截至目前,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均超過九成,全市場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家數占比超過一半。并購重組市場活躍度明顯提升,收購未盈利科技型資產、“A并H”等標志性案例順利落地。近年來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向半導體、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領域規模占比持續提升,目前在投項目超過10萬個,在投本金超過4萬億元。科創債試點以來累計發行1.2萬億元,募集資金主要投向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前沿領域,審核注冊、融資擔保等制度機制不斷健全。
同時,資本市場在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綠色金融方面,截至2024年底有220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ESG報告或社會責任報告,同比增長超兩成,綠色公司債券試點以來累計發行約8700億元,制度規則和技術標準持續健全,碳中和債券、低碳轉型債券、藍色債券等創新品種不斷涌現。綠色主題基金快速發展,截至2024年底已有350只、3100余億元,涉及ESG、低碳、新能源、氣候變化等主題,涵蓋股票、債券等大類資產。低硫燃料油、工業硅、碳酸鋰等綠色低碳類期貨品種相繼上市。
普惠金融方面,開展普惠金融試點,建立健全全國股轉系統與區域性股權市場合作對接機制,便利專精特新等中小企業在新三板掛牌,通過考核評價等制度安排,推動行業機構加大普惠金融業務投入和中小微企業服務力度。“保險+期貨”通過期貨市場為農戶提供風險管理和價格保障,已平穩運行十年,涵蓋20余個涉農品種,惠及農戶超700萬戶次。
養老金融方面,完善養老金等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體系,推動實現養老金穩定回報與資本市場穩健運行的良性互動。2024年12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五部門聯合發文,將個人養老金制度擴展到全國,公募FOF基金、公募指數基金等運作安全、成熟穩定、標的規范、側重長期保值的投資標的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目錄,截至2024年底已有近300只基金納入。公募基金行業受托管理各類養老金資產超6萬億元。
數字金融方面,開展“數據要素×資本市場”專項試點,發布首批11個試點項目,穩妥推動相關技術在資本市場應用實施,同時統籌加強數據安全保障。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術在資本市場的應用,在智能輿情、財報分析等應用場景中落地驗證了大模型技術,協同推進資本市場人工智能應用基地的共建共享。
校對:呂久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