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A股開市以來,A股光伏板塊實現上漲。截至2月6日收盤,Wind光伏指數(884045.WI)近兩個交易日累計漲逾2.6%,約三分之二的光伏公司股價連日翻紅。
對于國內光伏產業而言,2025年是其能否順利回歸理性競爭的關鍵一年。在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新增裝機需求目標之時,過去幾年,產能的快速擴張使得國內光伏產業很快陷入了周期性陣痛之中。僅僅一年時間,絕大多數企業便從2023年實現公司史上最佳盈利數據變成了2024年的大幅虧損。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月6日,有66家A股光伏公司發布了2024年度業績預告。這其中,43家企業預測凈利潤為負,合計虧損超過592.65億元。不過,記者也注意到,在大部分光伏企業去年虧損之下,位于光伏設備、輔材環節的幾家制造企業2024年凈利潤卻實現增長。除此之外,在“少虧當贏”的組件環節,也出現了幾家盈利公司。
巨虧潮“侵襲”光伏主鏈環節
近兩日A股光伏板塊上漲的支撐因素之一,在于光伏產業鏈價格整體持穩運行。并且,部分海外市場甚至傳來電池片漲價的利好消息。
“量升價跌”,是2024年不少光伏企業遭遇虧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光伏產品價格的持續下跌導致企業出現“出貨越多、利潤越薄”的現象,在硅料、硅片、電池片以及組件這四大主材環節頻繁上演,進而影響光伏企業實際運營業績;另一方面,光伏產品價格的持續下跌還引發連鎖反應,致使存貨減值、資產貶值,這也是部分光伏公司在去年第四季度大幅計提的主要原因。
具體來看,一體化龍頭企業是2024年業績巨虧的“重災區”。隆基綠能(601012.SH)、通威股份(600438.SH)、愛旭股份(600732.SH)、晶澳科技(002459.SZ)、天合光能(688599.SH)、東方日升(300118.SZ)這6家企業去年預計至少虧損約303.5億元。
“2023年開始光伏行業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由此導致產品價格下跌、庫存積壓、企業利潤承壓,各環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民生證券電新分析師鄧永康團隊在研報中指出,“電池和一體化組件環節的盈利出現分化,由于產業鏈價格大幅下滑疊加電池片新技術迭代,一方面,企業的銷售策略和成本管控直接影響企業盈利,另一方面,部分企業由于大規模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或存貨減值,導致財報端表現弱于同行。”
其所言的“分化”,在目前已經發布業績預告的光伏組件企業中也有所體現。例如,晶科能源(688223.SH)預計2024年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0.80億元至1.20億元;協鑫集成則在同一報告期內預計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0.55億元至0.80億元。
相較于2023年同期,晶科能源、協鑫集成雖然同樣都同比大幅下滑,但也成為組件環節中為數不多盈利的企業。按照日前索比咨詢發布的統計數據,2024年,晶科能源登頂中國光伏企業組件出貨排行第一,預計超過90GW;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隆基綠能以及通威太陽能(通威股份下屬企業)分列第二至第五位。上述實現盈利的協鑫集成,則預計出貨22至23GW,并列第八位。
不過,雖然晶科能源出貨領先、整體凈利潤為正,但其去年扣非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亦是負值,為-10.50億元至-7.50億元。這即表明,組件價格的下滑也對這家組件出貨量第一的企業造成沖擊。
需指出的是,業績的巨大波動也會引發評估機構的關注。2月5日晚間,晶澳科技發布公告稱,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已經關注到該公司2024年度業績出現變動的情況。根據此前的業績預告,晶澳科技預計2024年度虧損45億元至52億元。
部分輔材企業成“寒冬”里的微光
在2024年經歷了價格大跌的沖擊后,光伏主材環節企業不得不陷入業績低谷。除去上述一體化、組件企業外,在硅料、硅片環節,主要龍頭企業也在“飽受”虧損煎熬。硅料頭部廠商大全能源(688303.SH)預計2024年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1億元至-26億元,而其2023年同期則盈利57.63億元。硅片企業同樣慘淡,TCL中環(002129.SZ)、京運通(601908.SH)、雙良節能(600481.SH)則預計2024年分別至少虧損82億元、16.80億元、16.80億元。
而在虧損“寒冬”之下,部分光伏設備、輔材企業卻成了少數的盈利微光。這其中,設備廠商捷佳偉創(300724.SZ)預計去年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3億元至31億元,較上一年同期增長40.80%至89.77%;逆變器廠商德業股份(605117.SH)預計去年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9億元至31億元,同比增長61.92%至73.09%;光伏支架廠商中信博(688408.SH)則預計去年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6.35億元,同比增長84.04%。
上述三家非主材光伏企業凈利潤增長的原因略有差異。例如,捷佳偉創的增長,源自于訂單的驗收轉化。對此,華泰證券進行了進一步分析:“我們認為公司2024年實現利潤高增主要系2022年至2023年TOPCon大擴產,公司前期訂單持續驗收帶來收入增長所致。”
德業股份和中信博凈利潤的攀升,則源自于海外市場的較好表現。前者將原因歸于去年海外光儲市場需求增長更具區域性特點,稱“亞非拉市場由于國家電網基礎設施陳舊,電力短缺對可并離網切換的戶用儲能產品需求持續高增,歐洲市場如德國市場因其高電價更側重對儲能產品經濟性的需求,烏克蘭市場則由于地緣政治影響更側重用電的剛性需求,因此市場需求持續增長。”后者則將增長動力歸于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的崛起,拉動其在相應市場的跟蹤支架業務。而截至2024年末,中信博在手訂單共計約46.5億元,其中跟蹤系統約35億元。
在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海外市場成為目前國內光伏企業保留溢價能力、提升利潤空間的重要渠道。特別是光伏逆變器企業,傳統歐美市場庫存影響減弱,亞非拉等新興市場需求提速,將直接帶動戶儲、工商業儲能的需求。因此,在各大券商針對2025年光伏產業投資策略進行分析時,深度受益于光儲需求提升的逆變器環節得到重視。
實際上,無論是光伏主材環節還是輔材環節,2025年都將整體迎來供需修復的大邏輯。其中,光伏主材環節依然將會圍繞產能出清以及產業鏈價格回升,來實現企業利潤復蘇;非主材環節則或因供需改善、或因主材環節技術提升、或因新興市場需求的起勢,來驅動業績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