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重疾險新單保費增長乏力的情況下,人身險行業正在努力探尋“第二增長曲線”。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保險行業共取得健康險保費收入9774億元,略低于此前行業預期。
業內人士認為,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可能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值得保險公司進行深入挖掘。
重疾險新單增長失速
健康險是人身險公司的重要業務板塊,主要包括重疾險和醫療險。人身險公司可以經營重疾險和醫療險,財產險公司只能經營短期健康險。
數據顯示,2024年,保險行業共取得健康險保費9774億元,低于此前業界預期的10000億元,同比增長8.2%。其中,人身險公司取得健康險保費7731億元,同比增長6.15%;財產險公司取得健康險保費2043億元,同比增長16.6%。可以看出,財險公司健康險保費增速明顯高于人身險公司的健康險保費增速,也體現出近年來以醫療險為主的短期健康險增速高于以重疾險為主的長期健康險。
根據公開信息,我國商業健康保險保費收入由2012年的863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7066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了30%。此后幾年,健康險保費增速整體放緩,年度間有所波動。2020年,健康險保費同比增長15.7%;2024年,這一增速為8.2%。
受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近幾年我國健康險保費增長速度放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重疾險增長乏力。記者從業內了解到的數據也顯示,近幾年重疾險新單保費呈持續下滑態勢。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在健康險市場占比近六成的重疾險持續低迷,影響了健康險整體保費收入增速。一方面,重疾險的投保門檻和件均保費額都相對較高,過去多年,重疾險一直是人身險公司的支柱產品,市場滲透率已經較高,繼續拓展的空間有限,因此增速受阻。另一方面,近年來,“重疾”定義的切換、百萬醫療險和惠民保等醫療險種的快速發展,也對重疾險市場造成了較明顯的沖擊。雖然醫療險成長性較高,但其件均保費額明顯低于重疾險,對健康險保費總額的貢獻度較低。
長護險增長可期
目前,我國社保長護險的地方性試點工作已歷時8年,構建全國性長護險制度的條件越來越充分,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全國性的社保長護險制度將遵循“保基本”的方針,這為商業保險的發展留下了較大空間。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長護險有望助力人身險公司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中國人壽再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產品開發部總經理助理王明彥認為,到2030年,我國商業長護險的市場增長空間將超過1000億元。
在王明彥看來,如何把握老齡化趨勢下的養老需求,是現階段人身險公司打造“第二增長曲線”的時代機遇和發展命題。目前,儲蓄型產品的主力客群普遍處于養老規劃階段,長護險目標客群與這類客群具有較高的適配度。契合當下與未來長期的需求趨勢,是人身險公司破解保障型產品發展難題和轉型的抓手。
中國人壽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國人壽持續推動商業長護險創新發展。一是加強長護險客戶需求的市場研究,夯實護理保險產品開發基礎;二是積極開展人壽保險與長護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推出保單貼現法轉換服務,為相關壽險保單提供護理保險責任轉換功能;三是持續優化長護險產品供給,創新責任設計;四是探索多元護理服務供給。
“近年來,通過社保長護險的試點工作,相應的護理服務機構、護理評估標準、護理服務標準等已持續建立和完善,面對客戶越來越多元化的保障需求,社保與商保在護理保障功能上可以進行分層供給,實現保障層次上的有效銜接,提升護理保障的供給效能。隨著公眾對長護險的認知和了解程度逐漸提升,護理服務標準的逐漸規范,護理機構和服務的進一步發展,市場需求也將有望不斷釋放,商業長護險業務也將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上述中國人壽負責人進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