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5日召開的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稱,廣東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始終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大力實施“突圍工程”“廣東強芯”工程等重大專項,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鏈式改造”。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智能手機產量占全國的四成,工業機器人產量占全國將近一半,低空經濟企業占全國30%以上,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走在全國前列。他認為,今年廣東可繼續“勇挑大梁”,開好局、起好步,確保一季度工業經濟平穩增長。
謝少鋒介紹,過去一年,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呈現三個特征。
一是“穩”的基礎不斷鞏固。全年工業增加值邁上40萬億元臺階,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穩定。
二是“進”的動能不斷集聚。累計布局33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廣東達6家,位列全國之首。培育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80家,廣東入選8家,位居全國前列。178個高新區和23個國家自主創新區聚集了43%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6%的高新技術企業以及67%的科創板上市企業,集聚效應明顯。
三是“新”的活力不斷釋放。深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6個重大科技專項和16個重點研發計劃全面實施,一批“叫得響”“數得著”的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全國技術合同成交總額突破6.8萬億元,同比增長 11.2%。基于開源鴻蒙的共建共享新生態初步建成,終端連接超過10億臺。
謝少鋒介紹,今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系統謀劃了13項重點任務,如實施新一輪十大重點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全力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著力補短板、鍛長板、防風險。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啟動實施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行動。開展培育新興產業打造新動能行動,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產業、原子級制造等未來產業。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推動信息通信業高質量發展,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和領先地位。加快工業綠色低碳發展,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全面推動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和“鏈主”企業梯度發展。
謝少鋒建議,廣東應充分發揮工業大省“挑大梁”的骨干作用,加強部省聯動、形成工作合力,開好局、起好步,確保一季度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為高質量完成全年工信領域各項任務,打下堅實基礎。
校對:李凌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