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淑賢
“放下鋤頭鐮刀 輕松拿起鼠標”,豫東首個“淘寶村”——王營村流傳著這句話:常住人口1000多,近半村民投身電商行業,農忙時種地,農閑時電商賣貨。
電商熱潮緣何在這個豫東小村莊里興起?又給村民生活帶來了怎樣的變化?2025年蛇年春節前夕,證券時報記者趁春節返鄉之際,到“豫東淘寶第一村”一探究竟。
在夏邑縣城驅車約半小時,即進入王營村。“豫東淘寶第一村”的門牌前,村民們來去匆匆,忙著置辦年貨。路過的村民說,村里以前是大白菜基地,后來逐步轉型為電商產業。
王營村代理村支書王群喜,趕來接受記者的采訪。今年36歲的他,返鄉創業已達10年。2015年,響應政府返鄉創業的號召,王群喜從鄭州回到家鄉王營村,投身電商產業,如今已是村里電商產業的帶頭人。
在王群喜的大棗加工車間,他向記者介紹,大棗從新疆農戶手中收購,運回來后,經過分級、清洗、加工和包裝等一系列流程后,在電商平臺上出售。
“咱村發展電商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當時在鄭州從事電商行業的幾名村民返鄉創業,通過淘寶等平臺銷售新疆大棗等產品。”王群喜告訴記者,村里其他人紛紛效仿,逐步發展到目前近半村民都在從事電商行業。
在電商產業形成一定規模后,當地政府看到了該產業的發展潛力,籌建了村級電商產業園。2018年,王營村利用約100畝集體土地興建了夏邑縣第一個村級電商產業園。目前,該電商產業園入駐企業已達22家,每年網絡零售額約2億元,平均每天3萬余件快件發往全國各地。
記者到訪時正值春節放假期間,產業園里靜悄悄。王群喜說,早來個三五天,就能趕上年貨發貨高峰期,那時道路兩旁都會擠滿各家快遞公司的發貨車。
“電商可以說是咱夏邑的一張名片。”王群喜感慨道。來自夏邑縣相關部門的一份數據顯示,目前全縣擁有淘寶鄉鎮10個,居全省縣域第一,淘寶村4個,居商丘市第一,全縣電商企業5000余家,從業人員5萬余人。
“電商產業最初是‘散兵游勇’,后來是在政策的支持下逐步做大。”王群喜說。據了解,早在2015年,夏邑縣即率先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電子商務工作領導小組和電商龍頭企業工作專班,設立正科級事業單位夏邑縣電子商務中心。以創建“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為契機,通過電商平臺,重新賦能傳統產業,培育新動能。
10年來,電商產業對村民生活的改變顯而易見。“60多歲的村民,每天能拿到80多元的工錢,一個月大概是2000元—3000元,一年下來3萬元左右。”王群喜向記者表示,“農閑時,其他村可能三五個人聚在一起閑聊,我們村沒有,根本找不到閑人,都在忙著賺錢。”
產品同質化、行業太卷等因素,也在制約著鄉村電商的發展。“現在行業競爭激烈。”王群喜舉例稱,100萬元的銷售額,利潤率只有5個點,原因在于“行業太卷”“同質化太嚴重”。
與此同時,未能及時跟上興趣電商的步伐,也是王營村電商產業面臨的瓶頸之一。“村里主要還是以淘寶、拼多多和京東等傳統貨架電商為主。”王群喜介紹,包括他自己在內,均嘗試過抖音電商,但因種種原因未能成功。
未來,相信在不斷探索和學習中,包括王營村在內的鄉村電商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根據夏邑縣去年印發的《農村電子商務“領跑縣”工作實施方案》,到2026年,夏邑縣力爭全縣網絡零售規模超150億元,年均增長20%;打造5個以上電商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