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余世鵬
素有行情風向標之稱的ETF,近期出現“含機量”(機構持倉含量)飆升現象。證券時報記者梳理近期成立上市的ETF發現,個別熱門產品的機構投資者持有份額占比逼近90%。其中不僅有券商、保險和私募等,更是出現了養老金、巴克萊銀行等機構。和機構密集搶灘相對應的是,截至1月17日,2025年以來凈流入過10億元的ETF已超過10只。
證券時報記者從采訪中獲悉,上述現象背后隱含著機構提前布局的考慮。他們認為,國內經濟基本面邊際向好。2025年經濟在外需方面可能會面臨一定壓力,但通過拉動內需能夠一定程度上對沖外需方面的挑戰。兩會前政策預期有望重新增強,助力市場震蕩上行趨勢,不少領域的產業發展向好,重點關注基本面穩健的高股息品種、高景氣的AI、具備出海能力的優勢產業以及內需政策受益的部分消費行業。
各路機構搶籌新發ETF
根據中金基金公告,中金中證A500ETF于1月14日成立,募集規模19.91億元,將于1月21日在上交所上市交易。截至1月14日,機構投資者持有該基金份額17.6億份,占基金總份額的88.40%,券商、保險和養老金產品是主要持有人。前十大持有人中,中金公司、國泰君安證券、新華人壽持有份額比例均超過10%。此外,中國人壽再保險公司持有6.53%,橫琴人壽保險持有6.03%,中華聯合財產保險持有5.02%,中匯人壽保險持有5.02%,中金金益混合型養老金產品持有1.71%。
實際上,機構搶籌的情況還出現在第三批其他中證A500ETF中。比如,于1月13日上市交易的浦銀安盛中證A500ETF,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分紅-個人分紅的持有比例達到13.28%,在前十名持有人中位列第一。此外,上海市肆號職業年金計劃-浦發銀行、上海國際信托等機構均位列前十大持有人之列。
此外,將于1月20日上市交易的工銀創業板50ETF,前十名持有人中有6名為私募機構。其中,卓里奇(武漢)-專享2號私募基金持有比例為9.41%,上海秉昊-世濤3號私募基金持有比例為6.14%,以及上海思勰投資-安欣九號一期私募基金等機構。
已于1月14日上市交易的銀華上證科創板人工智能ETF中,同樣出現了上海思勰的影子。上海思勰投資-安欣六號一期私募基金,以及上海思勰投資-安欣九號一期私募基金,均位列前十名持有人中。此外,近期上市ETF還出現了知名外資機構持有人的身影,以去年12月底上市的華泰柏瑞恒生創新藥ETF為例,該基金最大份額持有人為英國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 PLC),持有比例高達42.02%。
多元布局 資金持續流入
針對開年以來機構搶籌ETF的情況,基金業內人士認為有兩方面核心原因:
一是資產配置原因。滬上一家公募市場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稱,在指數基金大發展的背景下,ETF作為工具配置型產品,逐漸深入人心,“從我觀察來看,大部分私募機構配置ETF主要是出于分散組合風險考慮,和配置個股相比,買ETF能極大優化組合多樣性。和其他機構相比,私募機構對ETF的流動性偏好會更為顯著。不排除個別私募存在交易需求”。
該公募市場人士還表示,個別規模較小的ETF,如果前十大持有人中出現多位私募機構,也有可能是出于“幫助”基金產品成立目的。這類ETF在上市后,私募機構的資金可能會逐漸退出。
二是行情原因。北京一家公募投研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機構買ETF是常見現象,但個別ETF在歲末年初出現機構持有占比顯著高出個人投資者的情況,很有可能是出于行情布局考慮。2024年底至2025年初,各路政策密集出臺,疊加干擾市場行情的其他外圍不確定因素,有可能會在春節之后得以明朗。這些提前布局ETF的機構,大概率是出于提前布局考慮。
此外,北京一家投資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從春節前的情況來看,市場行情依然延續震蕩態勢,但無論是政策面還是基本面,都能看到向好的因素正在發生。就資金角度而言,ETF交易量和發行情況,可以作為一個觀察的視角。
根據Wind統計,截至1月17日,2025年以來已有20只ETF成立,既有中證A500ETF、中證A100ETF等熱門寬基ETF,也有創業板人工智能ETF、航空產業ETF等主題產品。此外,截至月17日,2025年以來有11只ETF凈流入超過10億元,包括滬深300ETF、中證A500ETF、創業板ETF、紅利低波ETF等產品。
等待增量政策效果顯現
資金流入的背后,反映出資金對后市相對看好,不少基金公司給出了具體的分析。
首先是宏觀經濟基本面,華安基金表示,國內經濟基本面邊際向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能夠促進消費、拉動投資,對于推動內需增長、釋放內需潛力具有較大的牽引作用。一方面,歷史經驗顯示,包含設備投資在內的投資是中國經濟增速的重要動力;另一方面,扎實推進消費品以舊換新釋放消費潛能將持續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2024年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已取得積極成效,有效拉動固定投資增長、促進消費潛力釋放,2025年“兩新”政策支持力度的提升預計將能夠進一步推動內需增長。
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市場預期中國前期的政策應對是充分考慮了美國對各國的加稅,但或許對美元不加息考慮得相對不多。近期央行的積極應對,表明中國把匯率穩定的重視程度提到了議程,這有利于穩定中國資產的預期。隨著中國增量政策的效果凸顯,全球資金必然按照估值洼地的邏輯進行配置。
摩根士丹利基金對記者表示,回溯去年9月底以來的行情,可以將其定義為寬幅震蕩,當下仍處于這個階段,從中期看,市場依然值得樂觀,兩會前政策預期有望重新增強,助力市場震蕩上行趨勢,不少領域的產業發展向好,重點關注基本面穩健的高股息品種、高景氣的AI、具備出海能力的優勢產業以及內需政策受益的部分消費行業。
還有一位基金業內人士認為,2025年中國經濟在外需方面可能會面臨一定的壓力,通過拉動內需能夠一定程度上對沖外需方面的挑戰,從而穩定經濟增速,這也是財政政策發力的重要方面。從去年9月底開始,市場已出現一輪放量上漲,隨后雖震蕩回落但反彈趨勢或已形成。隨著政策拉動消費的成果逐漸顯現,投資者信心會得到提升,市場有望走出當前的震蕩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