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飛行于低空的無人機到奔馳于原野的高鐵,從掌上的手機到路上的汽車,從走向工廠的機器人到走向現實的AI眼鏡……透視這一件件生活中的高科技產品,背后都是一條龐大精深的產業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抓緊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 ”,產業鏈自主可控的重要性被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擁有世界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產業鏈體系,但也還存在“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韌中有脆”的問題。本報即日起推出“產業鏈之光”系列報道,選取整體較為領先或代表前沿方向的產業鏈,通過深入調研產業鏈上中下游,走訪鏈主企業與龍頭公司,采訪行業專家與投資機構,展現經驗成果,查找短板不足。首期聚焦最近處于風口的低空經濟,講述無人機產業鏈的“鏈式崛起”。敬請關注。
證券時報記者 周春媚
從攝影航拍到燈光表演、從農業植保到電力巡檢、從地理測繪到物流運輸……如今,無人機已滲透至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由一個稀罕的“黑科技”變成司空見慣的事物。這背后,是中國無人機產業的整鏈崛起。
最近,工信部在低空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強調,“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發展,培育更多低空產業頭部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低空產業形形色色的飛行器中,無人機無疑是領飛的“元老”。
數據顯示,我國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大民用無人機出口國,而且在無人機領域的專利申請量約占全球70%,是全球第一大技術來源國。
中國無人機“飛”向全球的過程中,產業鏈取得了哪些關鍵突破、還面臨哪些掣肘挑戰?調研采訪中,證券時報記者了解到了三個與“萬”有關的數字——突破一萬架、超過一萬家、邁向萬億級,或許能作為一個脈絡,借以梳理和理解這個龐大的產業鏈。
中國無人機產業的巨大躍遷
“一萬架無人機同時飛,我們是第一家做到的。”在深圳大漠大智控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大漠大”),公司副總經理、技術支持部負責人覃海群向證券時報記者如是說。
今年國慶前,深圳舉辦了以“天空之城 大有可能”為主題的無人機國慶啟幕秀。9月26日晚,10197架無人機同時升空,令全世界矚目。據悉,這場燈光秀打破了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單臺電腦控制最多無人機同時升空”紀錄和“最多無人機組成的空中圖案”紀錄。燈光秀幕后的“導演”,正是大漠大。
突破一萬架,大漠大用了8年時間。大漠大成立于2016年,是首個中國無人機飛行表演團隊的創辦者,在當年7月完成了國內首個80架無人機編隊燈光秀表演,與深圳高巨創新、天津一飛智控、廣州億航智能(如今億航智能業務重心已轉向eVTOL,基本不涉足無人機編隊表演),曾被稱為無人機編隊表演的“四小龍”。近十年的創業歷程,大漠大作為整機企業也見證了產業鏈的不斷完善。“我們的第三代無人機,各個環節都已經做到百分之百國產化。”覃海群說。
記者看到,將一個箱子打開并攤平后,12架無人機緊湊整齊地排列在內。表演前,工作人員只需給無人機裝好電池,無人機便能由電腦控制一鍵起飛,完成表演后還能降落回原位置,實現了運維的半自動化。這不僅節約了面積,讓萬架級別的表演成為可能,而且也極大降低了人力運營成本。
這一功能的實現,源于公司在這一代無人機中應用了國產的GPS芯片,使無人機擁有GPS定位和RTK定位(載波相位差分技術)功能,加上攝像頭輔助,定位精度在5厘米以內。“我們以前用國外的產品,因為沒有找到可替代或效果較好的國產GPS芯片。后來隨著相關技術的進步,加上我們在算法上進行了優化,最終實現了國產化。”覃海群介紹,應用國產GPS芯片后,不僅成本更低,而且無人機的抗干擾能力也更強。
從最初的80架到如今的10197架,這是中國無人機產業巨大躍遷的縮影。“通過過去十多年的積累,我國無人機產業整體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被譽為“工業無人機第一股”的縱橫股份董事長任斌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據《中國通用航空發展報告》和《中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發展報告》,全國實名登記的無人機已超過200萬架。同時,我國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大民用無人機出口國,在無人機領域的專利申請量約占全球70%,是全球第一大技術來源國。
企業背后的
全產業鏈式崛起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末,我國無人機經營性企業已超過1.7萬家。龐大的企業數量,正是無人機全產業鏈式崛起的直觀體現。
世界無人機大會主席、深圳市無人機行業協會創會會長楊金才告訴記者,無人機產業鏈由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中游整機生產制造與系統集成、下游應用領域構成。具體來看,一架無人機主要由機架、飛行控制系統、動力系統、傳感器系統、通導系統等幾大核心部分組成,從飛行到應用階段缺一不可。“機身相當于骨骼,飛控系統如同大腦,動力系統可視為心臟,傳感和通導系統則保證數據回傳等指令。”楊金才說。
由于應用場景不同,不同用途的無人機,各部分零部件的重要性及要求也有所差異。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作為“大腦”的飛控系統是所有無人機不可或缺的關鍵核心部分。飛控系統集成了處理器、傳感器和執行器,負責監測無人機的飛行狀態、調整飛行姿態,保證飛行的穩定可靠。
“公司2015年開始創業的時候,業內飛控技術還不太成熟。我們的創始人在中國科學院做了十幾年的研究,掌握了很多核心技術,帶著團隊將技術應用在了無人機上,實現了突破性的發展。如今,公司已構建起集研發、生產、運營于一體的產業鏈體系,業務廣泛應用于無人機編隊表演、智能安防、物流運輸和無人機系統定制等多個關鍵領域。”一飛智控總經理張云告訴記者,特別是編隊表演方面,公司基于自主研發的集群控制系統可支持10萬架無人機同時飛行,2024年龍年春晚首次成功搭載2500架無人機進行煙花表演,創造全國最大規模的無人機煙花秀。
縱橫股份也是其中一個案例。“公司早期聚焦于飛控系統,為‘大飛機’研發提供飛控驗證平臺,這為公司后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任斌說。基于前期的技術積累,縱橫股份于2015年切入工業無人機整機賽道,如今業務涉及產業鏈各個環節,具有全產業鏈協同發展優勢。同時,作為成都的無人機鏈主企業,公司還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推動上游零部件和技術的研發,又引領下游應用場景的拓展,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任斌表示。
“總體而言,上下游產業的協同發展推動了無人機產業鏈條制造進步。”楊金才說。但與此同時,業內人士普遍向記者表示,無人機產業鏈在部分芯片、傳感器方面,國產化水平仍然不足,中大型、大型、長續航無人航空器的設計制造水平還有待提升,未來還需行業各方共同努力加以改進和完善。
產業鏈升級
與行業應用相輔相成
“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無人機市場。2030年,中國有可能成為第一個無人機破萬億市場的國家。”中國低空經濟聯盟執行理事長羅軍說。
事實上,消費級無人機雖然數量多,但價格并不貴;而工業級無人機雖然造價高,但數量總體有限。無人機何以成為萬億級的大市場?答案其實在無人機之外。
“無人機只是飛行載具,低空經濟真正的價值并不在于飛行器本身,而在于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帶來的技術創新及經濟效益。”成都睿鉑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睿鉑科技”)董事長楊潤告訴記者。據介紹,作為中國最大的航空測繪相機制造商,中國70%的測繪無人機都配備了公司的主要產品。在楊潤看來,睿鉑科技雖然屬于無人機產業鏈的航空相機載荷環節,但公司主營業務產生的價值均來源于地理信息產業。
一方面,無人機在各行各業的應用,必將推動產業鏈各環節的迭代升級。張云告訴記者,過去這些年,飛控作為最核心的技術,經歷了從單機到集群應用、從人為控制到自主感知的變化,可靠性和穩定性在持續提升。隨著其成熟度的不斷提升,大家開始越來越強調飛控系統怎樣集成更多功能性應用,與場景更好地結合。例如,在交通巡檢場景中,過去無人機只負責拍攝圖像,現在還可以疊加AI算法,“通過大數據訓練,無人機飛過去以后,AI就可以自動識別是否出現交通故障、判斷道路擁堵情況,不再需要人工識別。”張云表示。
另一方面,產業鏈各環節越來越成熟,也將讓更多的場景應用成為可能,讓無人機產生更高的市場價值。以大漠大的第三代無人機產品為例,因為GPS芯片實現了高精度的自動定位功能,兩架無人機在地面部署的距離從原來的1米減少至如今的40厘米。“以前在樓頂場地,飛100架就到頂了,現在可以飛五六百架。”覃海群表示。
近年來,隨著各地加大對低空經濟的支持,相關政策及法規日漸完善,低空空域管理逐步放開,低空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速,這些因素都為無人機擴大行業應用創造了有利條件。